理论与探索

  • 论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探索——以鼠盘文创教学示范创作为例

    解晓明;金亮;

    生肖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本文从鼠年生肖瓷创新探索出发,提出几点生肖瓷装饰创作的重要创新因素。从立意定位、寓意文化、色彩、包装等方向结合个人创作案例进行论证,阐述了一件生肖瓷诞生的思维脉络和创作过程,遇到难题如何设法解决。将此运用于教学,给创作者与学子们提供一些思路参考,学会如何去完成装饰创作任务;也以此呼吁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重视传承与创新、培养民族自信。

    2025年03期 v.40;No.167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6K]
  • 景德镇陶瓷产品设计与国家形象构建研究

    刘为宇;刘文斌;

    观照陶瓷的历史生命力和文化传播力,几乎没有其他种类的人类造物可与之比肩。研究陶瓷产品在新时代的设计路径,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多维构建与创新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分析新时代陶瓷产品在材料、工艺、造型、装饰等维度的设计现状,提出新时代陶瓷产品的设计路径,即“传统文化推动产品意义的生成”“文化创意牵引国家形象的更新”“品牌塑造推动国家形象的构建”的设计范式,探索景德镇陶瓷产品对新时代国家形象构建的价值与路径。

    2025年03期 v.40;No.167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 新石器时代三足陶器的实用美学

    许晓政;王一博;

    三足陶器最早发现于我国各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北方和南方的多个地区。新石器时代三足陶器作为中国陶器历史的发展的典型器型,其独特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体现了早期先民的设计智慧。本文将通过考古类型学分析与功能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三足器“实用优先”的设计逻辑与“器以载道”的美学表达。本研究揭示出新石器时代造物活动中技术理性与艺术感性相互交融的独特现象,为理解中华早期文明物质文化中的“用美共生”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5年03期 v.40;No.167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17—19世纪中国陶瓷茶具对日本煎茶道的影响

    朱康;

    17—19世纪中日文化交流频繁,中国陶瓷和茶文化通过长崎不断输入日本,明清瀹饮法逐渐被大和民族接受,煎茶道由此产生。煎茶道以使用中国陶瓷茶具为主,它们既是实用器,又是欣赏品,承载了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促进了日本制茶技术和陶瓷煎茶具的发展,对日本煎茶道有深远影响。

    2025年03期 v.40;No.167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数字化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以与景德镇御窑厂国家遗址考古公园为例

    王琪瑶;

    御窑厂作为承载丰富历史信息的“中国陶瓷历史文化教科书”,在数字化浪潮下,通过遗迹数字化、虚拟修复、数字化展示与教育等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数据标准化、技术与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等挑战。本文以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深入探讨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及其优化路径,提出构建统一规范的数字化框架、培养跨专业人才、多渠道资金投入等优化路径,旨在为御窑厂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推动其在数字化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25年03期 v.40;No.167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 论陶瓷实物档案捐赠是丰富馆藏的有效途径研究

    廖传铭;王雪岩;付长翼;

    近几年来,景德镇市档案馆、景德镇市档案学会,联系景德镇市档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陶瓷实物档案捐赠来丰富馆藏的有效途径,本文围绕“陶瓷实物档案”这一核心概念,系统探讨其定义特征、文化价值以及捐赠机制对馆藏建设的促进作用。通过典型捐赠案例剖析实践成果,揭示现存挑战并提出优化策略;推出了地方档案文化特色的展览展示的作品,为构建多元协同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为建设国家陶瓷试验区贡献了档案力量。

    2025年03期 v.40;No.167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论陶瓷作品著作权的刑法“强保护”

    张琳琪;

    实证研究表明,陶瓷作品著作权的刑法保护严重不足,根源在于司法实践中对陶瓷作品著作权犯罪采取了审慎的“弱保护”刑事政策。“弱保护”的正当性根基在于刑法的谦抑性,然而面临社会的高速转型期,刑法的谦抑性应以罪刑法定原则为限。“强保护”顺应了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的时代需求,不仅是知识产权强国背景下的政策抉择,也是陶瓷产业对内对外发展的必然路径。未来,应通过独创性标准的重归与定量标准的重构,逐步实现陶瓷实用艺术作品侵权的审慎入罪。同时,应准确把握著作权类犯罪与诈骗罪的边界,重点审查交易的对价基础、标的物的效用性等因素,综合判断行为人是否创设了明显不合理的交易风险。

    2025年03期 v.40;No.167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封二与封三

历史与考古

  • 新疆出土元代瓷器符号语意解读及传播

    谢莹莹;何璐君;杨昊;

    瓷器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民族文化,提高文化认同方面具有着积极作用。以符号学原理为基础,对新疆出土元代瓷器进行文化解读,归纳元代瓷器符号在新疆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语意偏差。依据三元符号传播论,从“文化期待差异、共同解释范围、符号载体编码、商品媒介流通”四个方面分析语意演变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论证中华文化经典符号在民族交流中的认知与理解,为中华文化符号的传播与认同提供理论探索。

    2025年03期 v.40;No.167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 清末民初岭南画派对广彩动物纹艺术特征影响研究

    张龙;

    广彩作为清代广州起源并逐渐发展完善的特殊陶瓷,是中外文化经济融合的物质载体,故其艺术特征的形成与嬗变具备鲜明的特殊时代性;而岭南画派是清末民初发迹于我国南方五岭以南地区的艺术革新团体,于清末民初时期广彩发展渐趋式微背景下,岭南画派秉持“实业救国”的思想深度介入到广彩生产,通过跨文化媒介创作实践为广彩传统工艺注入革新动能。这种艺术精英与工匠团体的协同创新使广彩动物纹艺术特征发生结构性转变,有鉴于此本文选定清末民初广彩瓷器中的动物纹饰为切入点,系统解析岭南画派对广彩动物纹的造型体系、色彩语言、工艺技法、文化象征等方面的影响。

    2025年03期 v.40;No.167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 刘湾遗址后冈一期文化陶器的“操作链”初探

    陈容;

    以刘湾遗址出土的后冈一期文化陶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和器物痕迹观察结果,探讨陶器从原料选择、成型与修整、装饰、烧制、使用到废弃的 “操作链”,复原陶器从生产到废弃的“生命周期”,为史前陶器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2025年03期 v.40;No.167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 陶瓷刻、划、印工艺装饰纹样——以定窑为例

    王益军;

    定窑是属于我国五大名窑的官窑体系,又属于六大窑系的民窑体系。定窑为白瓷,定窑瓷除了釉水外,以花纹、兽纹装饰为主,装饰手法从北宋早期到晚期,先有划花、刻法和印花等多种。定窑以纹饰之美立于陶瓷艺术之林。本文从定窑的烧制工艺,制作工艺中的划花、刻花、印花进行分析唐宋陶瓷装饰之美。

    2025年03期 v.40;No.167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清代陶瓷博古纹的艺术特征探析

    宋蕊;朱康;

    清代是陶瓷博古纹发展的黄金时期。官窑博古纹用色华丽,绘制精细严谨,构图严格规范,常与吉祥纹样结合,反映了清代统治者的审美趣味;民窑博古纹好与山水、花鸟纹结合,装饰题材丰富,博古造型多元,更趋生活化,体现了清代民间文人雅士及普通百姓的审美追求;外销瓷博古纹典雅绚丽,异域风格鲜明,最具特色的是博古纹与女性题材的结合,更多体现了西方独特审美情调,使传统陶瓷博古纹绽放出了新的艺术魅力。

    2025年03期 v.40;No.167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 明嘉靖时期青花云鹤八仙图葫芦瓶的艺术价值探析

    刘晨晨;

    明嘉靖时期是中国明代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瓷器装饰特点独具特色。本文选取了明嘉靖时期的青花云鹤八仙图葫芦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装饰细节、工艺与材料的分析,探讨了它的艺术价值。因此,本文认为这种葫芦瓶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对于了解明嘉靖时期瓷器的装饰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v.40;No.167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传承与创新

  • 赣南客家土陶的地域文化与非遗价值融合探索

    谢良书;曾淑芳;

    本研究聚焦于赣南客家土陶这一具有深厚历史渊源与独特艺术特征的地域文化遗产,对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中的位置进行探讨与分析。通过对赣南客家土陶发展路径的梳理,揭示其在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演进及非遗保护中文化融合的策略。该研究指出土陶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与审美情感,而且在现代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展现出特有的价值。本文对非遗价值的多维度分析进一步丰富了土陶价值的层面,对其保护和传承提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建议,旨在为推进土陶与当地文化的和谐融合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0;No.167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 论贵州牙舟古陶的保护传承路径

    胡莎;

    牙舟古陶因起源于贵州省的牙舟镇而得名,牙舟镇地处布依族文化与苗族文化浓厚的黔南州,是以牙舟器物极具民族特色和贵州地域风格。笔者主要通过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从牙舟古陶的发展历程、制陶工艺、现状及传承保护等方面,表达自身观点。希望相关学者在今后研究牙舟古陶的保护传承问题上,不妨先从它的窑址保护上入手,笔者认为只有将牙舟古陶的重要文化遗迹保护好了,基本文化发展序列理清了,其他后续的各方面研究才能更深入的进行。

    2025年03期 v.40;No.167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遇林亭窑釉上彩绘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杨义东;

    武夷山遇林亭窑是宋代建窑系的重要窑口之一。宋代遇林亭窑主要烧制黑釉茶盏,遇林亭窑出品的黑釉色品类丰富,除了具有建窑特色的产品乌金、兔毫、鹧鸪斑等之外,黑釉描金、描银的“金彩盏”是其最大的特色。这种描金、描银的“金彩盏”属于釉上彩绘工艺,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的陶瓷装饰工艺,对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和陶瓷装饰技艺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5年03期 v.40;No.167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 云肩纹饰在陶瓷绘画中的应用

    毛江凤;

    云肩纹是来自于民族服装的一个结构。从元代开始在瓷器上大量使用这个纹样。当在瓷器上使用时,人们做了一些变型,而且瓷器的瓶颈以下这个部分也就叫“肩”所以它是纹样和结构结合得特别好的一个装饰手法。陶瓷在装饰上其实一直在借鉴各种工艺门类,服装、金银器、建筑都有,而云肩纹饰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云肩纹饰在陶瓷绘画中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丰富了画面视觉效果,传递了文化信息,影响了构图技巧和表现形式,同时也丰富了陶瓷作品的文化内涵。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视觉审美上,更深入到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中。

    2025年03期 v.40;No.167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设计与品牌

  • “国潮”文化视域下陶瓷花纸设计的创新路径

    邓芳;王智鸿;

    近年来,“国潮”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带有中国潮流的设计产品涌现出来,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潮流相结合受到年轻人的青睐。陶瓷花纸作为陶瓷装饰的重要手段,其设计不仅关乎陶瓷产品的美观与艺术性,更影响着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国潮”文化的兴起,为陶瓷花纸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在“国潮”文化视域下探索陶瓷花纸设计图案、色彩、工艺等方面的融合创新。

    2025年03期 v.40;No.167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环境陶瓷景观艺术的中国风设计研究——以景德镇瓷宫为例

    陆晓幸;高惠凡;

    以景德镇瓷宫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环境陶瓷景观艺术中的中国风设计。通过对景德镇瓷宫的历史背景与概况的梳理,分析其中国风设计元素,并以瓷宫为例探讨环境陶瓷景观艺术中中国风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得出结论认为,环境陶瓷景观艺术的中国风设计应当遵循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的设计原则,需采取传统陶瓷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传统装饰图案的运用、民族性主题思想的表达等设计方法。

    2025年03期 v.40;No.167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 陶瓷文化文创产品设计初探

    林苗;周诗林;

    在全球化与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趋势。陶瓷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如何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实现创新蜕变,成为当下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清代官服补子纹样元素以及现代陶瓷文创品牌 ZUMI 的设计实践为典型案例,从符号学、材料创新、市场策略等多个维度,深入探究传统陶瓷文化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路径。研究表明,通过对纹样元素的精准提取与再设计、积极开展跨领域融合以及借助现代媒介进行转化等方式,陶瓷文创产品能够在坚守文化内核的同时,充分满足现代消费者对于审美与功能的多元需求。本文旨在为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切实可行的实践参考,助力陶瓷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为绚烂的光彩。

    2025年03期 v.40;No.167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 日用陶瓷产品情感设计的理论解析与实践路径

    蔡琪;

    陶瓷制品凭借独特材质质感与深厚文化情感价值,在塑料制品、金属器皿等冲击下仍占据日常生活重要地位。当代日用陶瓷设计延续传统文脉,将情感与实用功能深度融合,以满足消费需求从功能到情感的升级。本文基于情感设计理论,从视觉、交互、文化维度解析情感载体,通过形态语言、材质美学、装饰符号等维度探讨情感元素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标注典型案例配图区域,为日用陶瓷情感设计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5年03期 v.40;No.167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赛博朋克风格在陶瓷艺术中的跨界呈现

    关涛;彭亦槿;

    赛博朋克文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由“Cyber”(控制论)跟“Punk”(朋克)组合构成,自《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起步,直至1984年《神经漫游者》出刊,赛博朋克文化成为影响力顶尖的科幻流派,其核心成分如赛博格,凸显了人机融合引发的对人性及伦理的思考;反叛的精神要义是针对科技与资本的抗争。赛博朋克风格在电影、游戏、绘画等多个范畴都有呈现,在陶瓷艺术的造型与装饰的机械感上,釉色的冷色调选择上,都融合了赛博朋克文化的美学色彩,也为陶瓷艺术的创新添了把活力,未来会产生更多成果。

    2025年03期 v.40;No.167 8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残缺与重生:金缮工艺的美学特征研究

    刘伟;

    金缮工艺修复的基础起源于中国的漆艺技术与锔瓷技术,东渡日本之后,结合日本茶道的侘寂风格,从而形成了以修代弃的美学意义,本文着重探索残缺美之后的完美,以及重生的美学精神。

    2025年03期 v.40;No.167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龙泉青瓷茶具现代造型设计的思路探讨

    张飞扬;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不断提高,进而使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而带动了设计行业的发展。茶具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设计需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等特征进行设计,进而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龙泉青瓷是我国传统陶瓷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喜爱。本文主要通过对龙泉青瓷茶具造型设计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探讨龙泉青瓷茶具现代造型设计思路,为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提供一定参考。

    2025年03期 v.40;No.167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青年学者

  • 新媒体时代景德镇陶瓷产业如何抓住机遇

    张京;

    物联网时代下,景德镇陶瓷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守着店铺卖货、集市出摊卖货,展销会等销售渠道已不再成为主流,而应该抓住线上视频带货方式,让景德镇陶瓷焕发出新生机,本文就从如何做好陶瓷短视频与直播带货进行讨论,以怎么抓住时代机遇,做到在众多的直播平台上脱颖而出,保证产品质量,保证服务的持续提升等几个方面研究。

    2025年03期 v.40;No.167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 景德镇陶瓷文创的符号重构与创新路径研究

    周鼎阳;程雨倩;

    本文将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去探寻传统陶瓷符号在现代文创产品里的重构机制以及创新路径。根据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符号体系还有其历史演变情况加以梳理,并分析了当下陶瓷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符号运用的实际状况与存在的问题。经过研究能够发现,景德镇陶瓷文创产业碰到了诸多挑战,像是传统符号和现代审美相互脱节,符号价值的开发不够到位,创新路径比较单一等情况。依据研究,本文给出了像符号解构与重组、跨文化融合、借助数字技术来赋能、对品牌叙事进行重构等一系列创新路径,从而给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给予了理论方面的参照以及实践层面的指导。

    2025年03期 v.40;No.167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 陶瓷制造业数字化发展实施路径

    童川敏;

    在新型工业革命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交织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典型传统产业的陶瓷制造业,正面临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生产流程再造与价值体系革新的关键机遇期。本研究基于复杂系统理论与工业4.0框架,系统构建了陶瓷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诊断—架构—路径—保障”全周期实施路径。通过行业调研与实证分析发现:陶瓷行业存在智能装备渗透率低、工艺数据治理能力薄弱、产业链协同效率差等核心瓶颈。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三阶段发展目标”(基础建设期→深度融合期→智能生态期)与“三维协同框架”(技术层—业务层—生态层),重点突破工艺数字化(如烧成曲线智能优化算法)、数据资产化(AI釉料配方模型)与生态平台化(工业互联网协同设计)三大核心领域。

    2025年03期 v.40;No.167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 元宇宙视域下陶瓷艺术品展览的沉浸式体验研究

    许嘉秋;

    元宇宙的兴起为陶瓷艺术展览提供了全新的数字化场域,促使传统艺术形态与虚拟技术深度融合。本研究从人文视角切入,探讨元宇宙视域下陶瓷艺术品展览的沉浸式体验生成机制及其文化意义。沉浸式体验的本质是技术逻辑与人文价值的辩证对话,未来需在跨学科框架下平衡技术创新与文化根脉守护,探索数字时代传统艺术永续传承的新范式。

    2025年03期 v.40;No.167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AI背景下从陶瓷文创看青年艺术创造力培养策略

    孔焱莉;陈剑;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代语境下,陶瓷文创产业正经历着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本研究以青年艺术创造力培养为核心,通过分析 AI 技术对陶瓷文创领域的影响机制,揭示技术革新背景下青年创作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基于创造力培养理论与产业实践案例,从教育体系重构、技术工具赋能、文化基因激活、产业生态协同四个维度构建培养策略,旨在为 AI 时代陶瓷文创领域的青年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2025年03期 v.40;No.167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工艺与材料

  • 釉料配方组成对复合釉层的釉面性能影响研究

    蔡红巍;唐广龙;麦达志;郑林仙;吉永发;郑传文;

    以石英、煅烧高岭土、氧化铝、钾长石、钠长石、上江硅灰石、硅酸锆、白云石、霞石、碳酸锶、碳酸钡、烧滑石、氧化锌和GB熔块为原料,分别制备了A1~A5面釉与保护釉形成复合釉层的建筑陶瓷样品。研究了各复合釉层样品的釉面白度、光泽度、耐污性能、耐磨性能、防滑性能和质感,同时分析了A1~A5面釉与坯体的热膨胀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当烧成温度为1178~1188 ℃时,A1面釉与保护釉形成复合釉层后样品的综合性能最佳且成本控制率较高。其釉面白度为76.8 %,光泽度为6 GU,耐污等级5级,耐磨和防滑等级均为4级,质感较佳。A1面釉的热膨胀系数与坯体的热膨胀系数匹配度最高。

    2025年03期 v.40;No.167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 龙泉青瓷装饰大板挤出成型工艺参数试验研究

    冯煜阳;李其江;方涛;江晨曦;

    龙泉青瓷装饰大板因其独特的装饰效果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备受关注。挤出成型作为一种高效的陶瓷大板生产方式,在龙泉青瓷装饰大板的制备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龙泉青瓷坯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挤出成型过程中泥料含水率、挤出压力、口模形状等工艺参数对大板成型质量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组合。结果表明,泥料含水率和挤出压力对大板的成型质量影响显著,口模形状对大板的表面光洁度和尺寸精度有一定影响。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可以获得表面光滑、尺寸精准、无缺陷的龙泉青瓷装饰大板。

    2025年03期 v.40;No.167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 凝胶注模制备氧化锆陶瓷的研究

    方仁德;王震;饶宗旺;

    使用HEMA和PEGDA400为单体,MBAM为交联剂,凝胶注模成型制备氧化锆陶瓷,较传统的AM/MBAM凝胶体系的氧化锆陶瓷坯体干燥收缩有大幅度下降,但是粘度很大,使用TEMED为催化剂和APS为引发剂,AM体系坯体可获得强度为10.44 MPa,密度为3.32 g/cm~3的坯体,经恒温恒湿干燥后在1550 ℃烧结,可制备出密度为6.05 g/cm~3,强度为805 MPa的氧化锆陶瓷。

    2025年03期 v.40;No.167 11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陶艺与教学

  • 混合教学模式下的陶瓷专业教学平台构建研究

    刘美珍;王智鸿;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革新,混合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陶瓷专业作为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典范,其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混合教学模式下陶瓷专业教学平台的构建,分析平台的功能设计、资源整合、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以期为陶瓷专业教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5年03期 v.40;No.167 119-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 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陶瓷雕刻》的课程内容重构

    叶晗;颜志康;

    在当前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趋势下,本研究针对传统《陶瓷雕刻》课程进行内容重构,以适应新时期艺术教学的需求。本文首先解析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核心概念及其在教育领域的现状,并对《陶瓷雕刻》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教学挑战进行了细致分析,指出课程更新的迫切性。通过整合传统文化元素及应用现代科技工具,提出一系列课程内容重构策略,旨在推动陶瓷艺术教学创新,并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实践能力。该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深入探索陶瓷雕刻艺术的传统与现代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研究结果表明,文化与科技的有效结合有助于提升《陶瓷雕刻》教学质量,增强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时代感。

    2025年03期 v.40;No.167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 陶瓷产品设计专业工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吴正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以陶瓷产品设计专业为例,探讨工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分析了其优势、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陶瓷产品设计人才提供有益的参考。

    2025年03期 v.40;No.167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创作与评论

  • 论综合材料与现代陶艺之间的联系

    宁志远;

    探索综合材料与现代陶艺之间的联系,陶瓷艺术语言的丰富性质,间接的为创作者的陶艺实践提供的广阔的实操空间。综合材料在陶瓷当中的运用自古便有之,而今科技的发展以及各国陶瓷艺术文化的交融更是进一步丰富了其表现形式,玻璃、耐火钨丝、矿物粉、金属等新型材料不断得被运用于陶瓷艺术创作当中。这种艺术语言的生长在遇到当代人文科技背景影响下的各种材料又会发生怎样的碰撞火花。

    2025年03期 v.40;No.167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 彩绘古今:传统陶瓷艺术的装饰革新之路

    佘勋荣;

    潮州陶瓷艺术源远流长,技艺精湛,以其独特的装饰技法在陶瓷领域独领风骚。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下,潮州陶瓷艺术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通过装饰技法的创新,实现了艺术表现力的提升与传承创新。潮州陶瓷茶器具作为这一艺术的重要分支,在工夫茶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实用又兼具艺术价值。为传承与发展潮州陶瓷艺术,应深化装饰技法创新,强化文化内涵传承,拓展应用领域,并加强人才培养。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潮州陶瓷艺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2025年03期 v.40;No.167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瓷韵新篇:传统工艺与现代装饰的融合

    郑颖;

    潮州陶瓷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蕴含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陶瓷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发展到今天,潮州陶瓷艺术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不断的创新与发展。现代装饰技法对于提升作品艺术表现力和时代魅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潮州陶瓷工艺师将现代装饰元素融入传统工艺中,创造出既具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感的陶瓷作品。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视觉效果,也深化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使潮州陶瓷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光彩。此外,现代装饰技法对增强作品艺术表现力和时代魅力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包括工夫茶与茶器具文化在内的在潮州陶瓷艺术,展现了潮州陶瓷艺术的多元价值和深厚底蕴。

    2025年03期 v.40;No.167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 乾隆“瓷母”研究

    周雨婷;蒋文瑞;

    有人叫它世界瓷王,也有人称呼它为瓷器之母,有人嘲讽它将乾隆皇帝的农家乐审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但也有人尊称它为陶瓷界的百科全书。作为如今瓷器的集大成者,相信看懂了它,你就能看懂半部中国瓷器史。本文就来浅述这件及历代制瓷工艺和各地窑址特征于一身的国宝重器瓷母。

    2025年03期 v.40;No.167 13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 青花釉里红的演变探析

    岑小镇;

    盛世必烧红,这是早就总结出的瓷器史中的铁律。沉积了几百年后,当初叱咤风云、价格远超青花瓷数倍的釉里红,在清代时发展出了什么新的气象?釉里红自元朝创烧以来,在洪武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度,时隔二三百年,釉里红在清代复烧成功后,竟然又达到了新的高峰。本文我们就从工艺技法到演变历程、以及当下青花釉里红的创作,动态的看看这项釉下彩绘跨越时代的兴衰变化。

    2025年03期 v.40;No.167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 明代青花龙缸

    何华;

    明代瓷器在陶瓷发展史上是一个新的高峰,是元青花的延续,是青花釉里红的继续发展,更是创烧青花斗彩的新突破。青花瓷在明代绽放光彩,有精巧的永乐压手杯,也有大气磅礴的青花瓷大龙缸,明代青花大龙缸是最具代表作品,本文就从仅不到三件明代龙缸的可贵之处;明代龙缸的制作工艺;明代龙缸的作用进行分析。

    2025年03期 v.40;No.167 143-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 民俗文化视域下陶瓷山水画的审美表现与文化阐释

    钟式英;

    陶瓷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历程中,民俗文化被不断地融入其中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陶瓷山水画在题材、构图、色彩等方面都受到了民俗文化的深刻影响,并在民俗文化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表现。从民俗文化角度审美陶瓷山水画,其是民间文化信仰的直观映射、地域民俗文化的生动记录和民众精神文化的延续传承。

    2025年03期 v.40;No.167 14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 哥窑及其成功创烧之缘由

    胡少芬;

    龙泉大窑、溪口窑等遗址出土的宋代黑胎青瓷与哥窑特征吻合,专家论证宋代哥窑在龙泉创烧。哥窑为宫廷御用瓷窑,专门烧制青瓷供皇室使用的说法在考古发现获得支持。哥窑以其独特的开片纹著称,釉面裂纹形成技术为其创新点之一。文章探讨了哥窑在龙泉成功烧成的基本条件,为哥窑研究和现代烧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2025年03期 v.40;No.167 149-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 写在前面

    <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在《离骚》中道尽了中华民族对未知的叩问与对真理的执着。仰观星象以定农时、俯察地理而制陶埴,这份“究天人之际”的求索精神,正是华夏文明创新伟力的不竭源泉。先民抟泥为器,于烈火中淬炼出彩陶的朴拙;东汉匠人于上虞龙窑创烧成熟青瓷,实现了从“陶”到“瓷”的飞跃;元人融钴料于素胎,绘就青花之湛蓝,成就跨文化对话的典范;及至当代,从航天器的纳米陶瓷护甲到可降解骨修复生物瓷,中华陶瓷文明正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姿,谱写智能时代的新章。

    2025年03期 v.40;No.167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K]
  • 《陶瓷研究》投稿须知

    <正>《陶瓷研究》是由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陶瓷期刊,侧重于学术研究与应用。《陶瓷研究》创刊于1986年,原为季刊,现为双月刊。为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繁荣陶瓷文化的创新发展,凡向本刊投稿的作者,须注意以下事项:1、征稿范围本刊内容侧重刊发陶瓷研究论文,稿件包括陶瓷材料及工艺、陶瓷机械、陶瓷标准与检测、陶瓷艺术、历史及理论等。作者在表述上应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可靠、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语句通顺、文字简练。论文撰写请参考国家学术期刊论文规范的相关标准,引文注释明晰,文责自负。

    2025年03期 v.40;No.167 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