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探索

  • 现代民间青花的“图式”建构——以秦锡麟先生创作个案为例

    詹伟;黄文静;

    新中国成立后,民窑的概念就不复存在,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秦锡麟先生为代表的当代陶瓷艺术家,在民间青花的基础上注入时代精神创出现代民间青花,并使其成为陈设艺术瓷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现代民间青花艺术的首创与践行者,秦先生的艺术思想与创作实践具有突出的代表性,本文以民间青花为例,将传统民间青花与现代民间青花作图像对比,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进行深入探析,揭示传统民间青花艺术现代发展的客观内核,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现代转型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3年02期 v.38;No.154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 齐恩豪斯与迈森瓷器的诞生

    李鹏;

    瓷器在欧洲的制造始于萨克森的迈森瓷器工场。奇恩豪斯的研究工作对迈森瓷器工场制成真瓷起到了奠基作用。奇恩豪斯曾游学西欧,对凹面镜制作、光学玻璃制造和陶瓷工艺都有深入研究。在担任奥古斯都二世的顾问期间,齐恩豪斯推动博特格由炼金术研究转向陶瓷制造实验。1708年,他利用聚光镜带来的高温试制出最初的白色瓷质试样。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他的研究成果加上博特格等人的努力以及中国陶瓷技术的影响共同促成了真瓷在迈森瓷器工场的成功制造。

    2023年02期 v.38;No.154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 广西民间陶鼓艺术探究

    白雅力克;关云逸;

    广西民间陶鼓也叫蜂鼓,是当地壮族、客家汉族、瑶族、仡佬族和毛南族等民族的一种古老敲击乐器。陶鼓历史悠久,造型艺术独特,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通过田野调查、比较研究和文献研究法来分析梳理广西民间陶鼓艺术,最终提出广西民间陶鼓艺术反映了稻作民族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社会群体之间团结友善,面临困难勇敢向前,追求幸福生活的积极心态和世界观的结论。

    2023年02期 v.38;No.154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 中国外销瓷器“潘趣碗”的纹饰特征与艺术内涵

    卢雪纯;

    “潘趣碗”一词音译自英文punch bowl,中国称之为“潘趣碗”或“宾治碗”,是欧洲人用来调制果酒的器具,后来也用做新婚赠礼、家居装饰等用途。18到20世纪,随着欧洲贵族阶层私人宴会的日趋流行,欧洲人曾大量从景德镇和广州订烧这类大碗。潘趣碗在器形与风格上和同时期销于国内的瓷器有明显的区别,与中国其他外销瓷品种相比,潘趣碗体积硕大,可供描绘、装饰的面积也更多。外销潘趣碗的纹饰既保留了中国陶瓷彩绘艺术的传统,又汲取了西方的艺术风格,是展示中外瓷器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信息的重要载体。

    2023年02期 v.38;No.154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封二与封三

历史与考古

  • 绵阳市博物馆藏明代大彬仿古款莲子壶再认识

    吴津津;未小妹;

    绵阳市博物馆庋藏的明代大彬仿古款莲子壶1986年出土于绵阳市红星街窖藏,现为国家二级文物。本文从泥料、造型、风格、形制、款识铭文几个方面依次进行考察,得出明代大彬仿古款莲子壶符合明末江阴人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一书所载时大彬制壶工艺特点的结论。文中通过将该壶与其他国内考古发现的大彬款紫砂壶作对比,认为壶腹的铭文款识和窖藏出土的身份是其最具独特之处。从窖藏同出的景德镇、漳州窑等民窑外销瓷器有明显使用痕迹,以及盖纽中有通气小孔等方面,可知明代大彬仿古款莲子壶是把兼具美观与实用性的日用壶。明代大彬仿古款莲子壶属于时大彬娄东之游后壶艺改良的小壶,是时大彬壶艺成熟期甚至是晚期难能可贵的佳作,在紫砂工艺美术史上具有无可取代的价值。

    2023年02期 v.38;No.154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2K]
  • 明清陶瓷烛台的比较研究

    郭丽;

    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对明清陶瓷烛台进行举例分析,了解明清陶瓷烛台的发展段落,总结其发展特点。本文以明清陶瓷烛台的比较研究进行撰写,文章主要围绕着明清两代陶瓷烛台的类型分期、造型装饰的差异以及差异形成原因等展开,从艺术作品中分析和总结明清陶瓷烛台的装饰风格和造型特征。

    2023年02期 v.38;No.154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2K]
  • 中国古代铜绿釉科技研究综述

    李晓爽;

    铜绿釉是主要以铜元素(Cu)作着色剂的陶瓷釉,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自汉代在铅釉陶上产生,历朝历代皆有烧制,铜绿釉的化学组成自然也有所不同,梳理概括近些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可知,我国古代以铜为着色剂的绿釉品种根据助熔剂不同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以PbO为助熔剂的低温绿釉;一种是以CaO为主要助熔剂的高温绿釉;最后一种是以K_2O为主要助熔剂的中温绿釉。

    2023年02期 v.38;No.154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 秦陶俑写实风格来源初探

    董尚昆;

    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数量众多的陶俑是人类文明中的杰出的艺术瑰宝,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近年来随着挖掘工作的进行和研究的深入,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杂志、期刊及专著等,对秦俑的制作工艺以及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见解,但对秦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对秦俑艺术风格的影响并未做系统的梳理。本文将在吸收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在秦俑的制作工匠、创作背景和服务对象这三个方面进行挖掘和探索,阐释秦俑艺术风格的渊源及其历史必然性。

    2023年02期 v.38;No.154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 明代早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装饰研究

    孙智强;

    明代陶瓷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品种,而在明代繁多的陶瓷种类中,以青花瓷最为突出。明代时间跨度较大,青花瓷发展时间长,因此明青花种类繁多,不同时期形成了各自的装饰艺术风格。明代早期的青花瓷代表以永乐、宣德的官窑最为出彩,它是中国青花瓷器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1]。本文通过收集和研究明代早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并分析和归纳它的装饰艺术特点。以及通过对比明代早期的不同阶段的景德镇官窑青花瓷的装饰,去探讨景德镇官窑青花瓷装饰艺术特点在明代早期的发展与演变。

    2023年02期 v.38;No.154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传承与创新

  • 民族性传承创新视域下敦煌艺术在陶瓷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王忠;吕舒心;

    当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大力倡导弘扬之下,本文立足于民族性传承与创新的视域,对敦煌艺术在陶瓷领域的创作展开多视角的探讨研究。通过对近现代民族艺术创作现状的阐述、探索敦煌文化的艺术价值与陶瓷技艺的民族基因,探究代表性的敦煌艺术与陶瓷艺术民族文化承续创新的表达;发掘在现代生活中,精粹文化艺术在陶瓷领域的广泛运用,寻求多种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继承、延续与创新拓宽的发展之路。

    2023年02期 v.38;No.154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 寿州窑陶瓷艺术探析及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张明坤;王永刚;

    文章在探究寿州窑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产品设计方法以及日用陶瓷创新设计理念,从材料与技术、功能与形式、意蕴与情感三个方面构建寿州窑陶瓷产品创新设计路径。通过具体案例,为寿州窑陶瓷的创新设计提供例证。现代设计方法是实现寿州窑创新设计的重要手段,基于现代设计方法得出的寿州窑陶瓷产品创新路径,能够为寿州窑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3年02期 v.38;No.154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 北方山水画技法在陶瓷绘画中的创新运用

    李文轩;王智鸿;

    北方山水画派在历史长河里不断地发展、沉淀、创新,给中国山水画带来了新鲜血液,在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的创新之中,不同的绘画风格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北方山水画独特的审美风格,北方山水画技法讲究笔墨并重,皴染兼备,描绘山水的时候,注重形体和精神内涵的表达。陶瓷绘画中也有大量描绘山水题材,将北方山水画派元素融入陶瓷山水绘画中,通过构图、工艺技法、色彩,创新与多种材料相结合,使陶瓷绘画展现出新的风貌。

    2023年02期 v.38;No.154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 苗族蜡染蝴蝶纹样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王灵燕;

    苗族蜡染纹样丰富、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和极高的审美价值。而“蝴蝶妈妈”是苗族神话传说的苗人之祖、精神图腾,其纹样亦备受尊崇和喜爱。本文通过对苗族蜡染蝴蝶纹样的形成背景、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特征进行分析,从纹样造型、色彩、表现题材各方面进行元素的提取与设计,将蜡染蝴蝶纹样融入到陶瓷装饰中去。不仅能为陶瓷装饰注入新的装饰元素,还有助于弘扬绮丽的苗族蜡染艺术,让更多人感受苗族蜡染的魅力。

    2023年02期 v.38;No.154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 以婴戏纹为例——谈古典审美中“气韵”对陶瓷艺术绘画的阐发

    肖静媚;

    “气韵”一词,自被提出以来,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婴戏纹作为中国人物画中的一种,对于“气韵”的展现亦十分生动。本文将从婴戏纹及其气韵的解析出发,通过分析历代婴戏纹中气韵的表现,结合现代陶瓷艺术绘画中对于婴戏题材的转化与表达,阐述对气韵的理解及创作感悟。

    2023年02期 v.38;No.154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设计与品牌

  • 浅析陶瓷岩板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赵昕;国宏宇;王振兴;

    随着家具行业发展壮大材料与家具设计的关系日益紧密,当代家具设计对材料提出了环保、耐用、美观、经济等要求,陶瓷岩板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家具设计对材料的应用要求。作为在家装建筑领域应用的特种陶瓷材料诞生于意大利的陶瓷岩板正是陶瓷材料发展革新的优异成果。虽然在家具装修建筑领域已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陶瓷岩板的原料配方、厚度规格、结构强度等相关产品国家标准尚在制定中。家具设计领域对陶瓷岩板的使用在近5年内呈增多趋势并在当下市场中多处可见,轻薄、坚固的陶瓷岩板能够对家具在结构上进行改善并延长家具的使用寿命,总体而言陶瓷岩板在家具领域的应用对家具设计的革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浅析陶瓷岩板在家具设计中应用价值”立足于当下市场现状对陶瓷岩板在家具领域的应用价值展开探究。

    2023年02期 v.38;No.154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 景德镇陶瓷艺术文化创意园空间设计比较研究

    何也;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结合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将景德镇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艺术文化创意园区案例进行对比,分别从自然空间、人文空间和精神空间三个不同方面解读二者的差异性和共同点。拟通过剖析和总结二者的外显空间表征和内显情感精神,为景德镇陶瓷艺术文化创意园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创新视角和可借鉴的研究经验。

    2023年02期 v.38;No.154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 陶瓷茶器品牌网络营销浅析

    张馨予;陈艺萱;

    陶瓷茶器市场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进入到了互联网网络运营和线下实体店运营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消费者价值观改变、激烈的商业竞争,网络营销已经成了现代生活中商业的一种重要手段。陶瓷茶器的网络营销为品牌打开新的宣传通道、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实现了新的商业生机。

    2023年02期 v.38;No.154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 浅析文房用具中的仿生设计——以清代瓷质仿生类笔筒设计为例

    马晏宁;

    自然是物质的世界,形状的天地。其蕴含的无穷信息输送并启发着人类,开发人类的能动性。《中庸》第二十二章所提到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即表达对物质之性的潜能激发到极致后的创造力。仿生类设计可谓是将材料性质掌握后达到美观与实用双结合的创造表现,它体现出设计中遵从并理解自然的设计思想;而在中国制瓷历史中已早有仿生设计的痕迹。本文则以清代文房用具中瓷质仿生类笔筒为主体,主要从造型与装饰两方面出发探析其设计特点,深入了解这一特殊艺术设计风格。

    2023年02期 v.38;No.154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 彩陶装饰纹样分析及其在现代插画设计中的应用与意义

    张湄君;

    彩陶的诞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装饰艺术的起源,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蕴。本文以彩陶的装饰纹样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装饰纹样的艺术性以及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彩陶装饰纹样在插画设计中运用的可能性。找寻陶瓷装饰纹样在现代插画设计中的新融合以及其应用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意义。

    2023年02期 v.38;No.154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 日用陶瓷产品绿色设计

    张亚楠;

    2020年初新冠肺炎席卷全国,国际卫星数据显示,中国城市二氧化氮含量较之2019年锐减,迹象表明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前所未有得强烈。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地竞争导致大量争奇斗艳的产品竞相涌入市场,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等现象。学者们虽疾呼绿色设计,但碍于市场趋势和利益至上的思想观念,设计师和厂家对于绿色设计畏蒽不前。此篇欲就新时代背景下科技、人文的发展,探寻绿色产品设计的可行性,以此推动处于绿色设计,加速绿色产业链运行。

    2023年02期 v.38;No.154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 “侘寂”风在现代陶瓷软装设计中的多样性表现

    熊宇;

    伴随着陶瓷艺术审美的转变,陶瓷材料已然完成了从艺术材料到材料艺术的转变。在现代软装设计中陶瓷材料丰富的泥釉料肌理效果为侘寂风格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在审美形态上,侘寂也与陶瓷艺术有着共通之处,借助材质自然、无常、不完美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陶瓷材料自身的丰富表现与侘寂风格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赋予了现代软装设计关于“侘寂”的多样性表现新的意义,也为现代陶瓷软装设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2023年02期 v.38;No.154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 浅析日本陶瓷产品设计特点

    李莹;

    日本的陶瓷设计是朴素自然且充满人情味的设计。在陶瓷的生产上,日本人始终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注重产品的细节和品控。在陶瓷设计中突出民族个性,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本文从日本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等角度出发,来分析日本陶瓷产品的设计特点,并从中得到日本人性化设计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以此给中国现代陶瓷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2023年02期 v.38;No.154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陈鑫;

    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给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变革,其中就包括环境设计专业。计算机绘图与传统设计方式的融合,形成了全新的设计模式——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诞生,有效提高了设计效率,极大地促进了环境设计教育与行业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概念与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其专业教育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2023年02期 v.38;No.154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青年学者

  • 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

    李锦伟;涂彦珣;李聪;吴军明;

    作为世界瓷都,景德镇以精湛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和绝伦的瓷器产品闻名于世。景德镇陶瓷非遗不只是文化遗存,更是这座以瓷立市的城镇不断进步的缩影。本文从当前景德镇陶瓷非遗保护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制约景德镇陶瓷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因素,并从加大对陶瓷非遗的保护力度、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创新传播媒介和传播形式及打造手工制瓷非遗品牌等视角提出对策,以此加强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2023年02期 v.38;No.154 84-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 陶溪川文创街区的发展启示——基于场景理论的视角

    童敏慧;盛成龙;黎晶;廖银华;

    场景是当代城市创新的重要动力,场景理论对解释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论文从场景理论视角对景德镇陶瓷文化发展成功的样板——“陶溪川文创街区”展开深入分析,具体从社区、生活文化设施、人群、活动和价值观等五个场景角度及建筑的真实性、发展的可持续性等两个场景维度展开分析,并得出了多元化式经营,打造完整经济发展体系;增强价值取向,凝聚情感高度认同;重视营造氛围,深入融合真实性建筑;完善价值链条,促进可持续性的发展等景德镇陶瓷文化城市建设的启示,以期为推动景德镇市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023年02期 v.38;No.154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 从陶瓷发展的角度论手工与机器的辩证关系

    孙乐欢;张武斌;

    本文目的在于通过研究来解答在陶瓷设计生产中究竟使用机器还是手工的问题。主要采用对比研究法和田野考察法,从陶瓷发展的角度出发,梳理近现代陶瓷发展的历史,分析手工制作陶瓷和机器生产陶瓷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论述在生产过程中两者要发挥优势,互相配合,提出当代陶瓷生产过程中手工和机器互相配合的方式方法。本次研究是在多年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总结,通过论述,以期为当代陶瓷设计制作者提供参考,为当代陶瓷发展添砖加瓦。

    2023年02期 v.38;No.154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 陶瓷文化中的非物质遗产保护与途径

    郑洪;

    中国陶瓷拥有久远的发展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然而,近年来在保护和传承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尽管陶瓷文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产业,但由于缺乏创新和意识,依旧会出现各种发展问题。因此,有必要重视陶瓷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本文将全面探讨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将陶瓷文化保护与发展紧密结合,以期探索一种符合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途径。承担起弘扬陶瓷文化及工艺的重任,全面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民族自信心。

    2023年02期 v.38;No.154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陶艺与教学

  •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生活陶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邹晓雯;余曜翀;喻宏;

    经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生活陶艺》课程教学中的多次应用,混合式教学能够有效解决以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混合式课程并实施教学,混合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在课程的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效果发生了巨大变化。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对于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2023年02期 v.38;No.154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传承及人才培养研究——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人才培养路径为例

    邱婷;何林洋;曾舸怡;徐怡琳;钟子意;曾杨;

    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地方特色院校,在制瓷技艺传承及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概述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传承发展的现状和意义,对景德镇陶瓷大学在手工制瓷技艺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进行分析,对景德镇陶瓷大学科学研究的成果进行研究,总结了一些经验。基于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发展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以下三点对策:一是发挥教育作用;二是推动人才建设;三是拓宽市场领域。

    2023年02期 v.38;No.154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 视觉文化对少儿陶艺审美观念的影响研究

    张健;王雪;

    新时代发展的今天,视觉文化逐渐充斥在大众生活之中,视觉文化的普适性、快捷性等优势使其在众多领域也影响深远,且在少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影响深刻。随着少儿陶艺的逐渐兴起,这一现象在少儿陶艺教育教学中尤为明显。在视觉文化传播的大环境中,分析少儿陶艺教学特性与审美观念的形成,提出有价值的教学策略,是为当下少儿陶艺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范例参考。

    2023年02期 v.38;No.154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 “思政元素”融入陶瓷艺术设计课程的教育方法研究

    蒋小兰;邹子怡;

    笔者在此对课程思政含义和实际教学情况展开全面阐述,并且从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际教学活动出发,对陶瓷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予以探究,同时对在陶瓷专业课程中发掘思想政治元素的有效办法展开分析,并基于此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质量及成效的有效方案,作为思想政治研究及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实践的参考和借鉴。

    2023年02期 v.38;No.154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生活陶艺的审美理论体系构建

    尹赫男;周秋韵;

    生活陶艺本身就属于一门综合学科,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及时获取相关学科前沿理论知识,对生活陶艺进行多维解读,丰富生活陶艺审美理论体系。如此,当造物活动和审美活动本身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审美理论体系的构建即实现了其应有的价值。

    2023年02期 v.38;No.154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 基于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醴陵釉下五彩瓷艺术传承教育模式研究

    邹幸;邹明林;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的学校教育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形式,以工学交替为主要特征,是对传统学徒制教育的发展。202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传承人才队伍、促进传统工艺发展振兴要通过职业院校传承人才培养,使非遗传承后继有人。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研究通过探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醴陵釉下五彩瓷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对陶瓷艺术课程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关键点和实施思路进行必要梳理,旨在为陶瓷艺术人才培养指明方向。

    2023年02期 v.38;No.154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创作与评论

  • 以形写神——中国陶瓷雕塑的写意性研究

    左浩扬;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陶瓷大国,从原始社会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使用陶瓷做为日常生活的工具。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陶瓷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重要材料,其中陶瓷雕塑作为一种材料和造型相结合的艺术种类,已经有了较为长足的发展。在近现代的陶瓷雕塑发展中,艺术家们充分继承传统,又发掘陶瓷雕塑的艺术语言即陶瓷材料的一种写意性,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本文围绕中国陶瓷雕塑的发展和陶瓷雕塑的写意性展开讨论,通过对传统陶瓷雕塑和近现代陶瓷雕塑的梳理,去探究陶瓷雕塑的写意特征和它所表达的意境追求。

    2023年02期 v.38;No.154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 当代中国人物瓷画艺术主题演变研究

    张同;

    当代中国人物瓷画艺术主题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当代中国人物瓷画艺术主题演变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社会审美变迁、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和强烈的使命感。当代中国人物瓷画艺术主题演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意义、审美意义和思想意义。

    2023年02期 v.38;No.154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现代仕女瓷画风格特点与形成因素探究

    梁刘忠;张志伟;

    简要分析了仕女瓷画的发展轨迹,以现代仕女瓷画为研究对象,通过与传统仕女瓷画的比较,探索现代仕女瓷画风格的特点及形成因素。认为现代仕女瓷画的风格特色具体表现在环境空间塑造、面容与形体美以及内心表达等各个方面,主要是受到了社会审美变迁、西方艺术、以及新技术与新材料运用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2023年02期 v.38;No.154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 浅析线条在当代青花瓷画中的运用与特性

    刘祖英;李帅;

    从唐代至当代,线条在青花瓷画中的运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形成了鲜明的特点。线条在当代青花瓷画中的运用出现了许多新的变革,主要呈现出弱化、素描化和装饰化三种发展趋势。线条在当代青花瓷画中运用的特性主要表现为现代性、民族性和情感性。

    2023年02期 v.38;No.154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浅谈中国当代陶艺中的“泛化现象”

    侯甲熙;

    关于艺术的泛化这一问题在近几年不断有人提出来,在当代语境中,艺术的边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宽泛,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艺术的泛化已然成为一种艺术的发展趋势和演变的过程。本文从现当代人们观念的转变导致陶瓷艺术被泛化的角度出发,从观念、材料、工艺三个层面对中国当代陶艺的“泛化现象”进行具体分析与整理。由于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陶艺的形式美感对现代观念表达的诉求,开始将作品的主题、形式、观念当做创作的“工具”,陶艺在呈现方式和表现形式上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与随机性,陶艺从精英审美走向了大众审美,当代陶艺的“泛化现象”在此时此刻凸显了出来。中国当代陶艺的“泛化现象”一片繁荣的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比如,“陶艺泛化现象”导致艺术门类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当代陶艺泛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统陶艺的衰落;许多陶艺家重在表现观念而失去个体间的个性差异等。笔者认为应当站在现当代文化语境之下,通过不断地实践与研究来消化这些新的陶艺观念、陶艺材料、陶瓷工艺,让这些东西在未来成为有创新性的对陶瓷艺术发展有利的艺术经验。

    2023年02期 v.38;No.154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 中国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工艺与个性

    胡心月;

    现代陶艺作为艺术家们传达内心个人情感的途径,通过精湛的工艺表现出来。为了促进现代陶艺的发展,本文从工艺与个性出发,对现代陶艺创作的表达形式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工艺与个性之间的关系,然后从工艺与个性相辅相成,工艺寄托个性情感、满足不同需要等方面来阐述现代陶艺工艺的重要性;从个性展现现代陶艺的魅力、满足大众内心的需求等方面阐述个性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工艺与个性相结合的途径。

    2023年02期 v.38;No.154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 浅析陶瓷雕塑不同时代风格及其历史成因

    聂子平;

    陶瓷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项伟大发明,而作为其在艺术领域的重要载体,陶瓷雕塑也见证了人类社会演变的各阶段变化。本文试从陶瓷雕塑风格的各阶段变化,分析时代背景及其历史成因。

    2023年02期 v.38;No.154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文人审美对宋代陶瓷的影响

    钱棋森;

    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都可以从该时代的器物中寻找到有力印证。相比于唐代繁丽丰腴的审美,宋代审美如渊泉百道潴而成湖,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宋代陶瓷的特色最能印证这一观点:宋瓷多釉色素雅单纯,而形制却精致考究。这种无论是釉色装饰还是器物造型都追求质朴素美,平淡之中找变化的风格与当时兴起的文人画,理学,书法诗词等领域的文人审美风格高度契合。宋代崇文弱武,文人待遇提高,士大夫又多崇儒而遁道悦禅,遵孔子“游于艺”的教说,自觉追求更高的审美意境与内在精神。这些审美特点很好的反映在了陶瓷这一寄托物上,使形而上的文人审美与形而下的陶瓷器物相结合,促使宋代陶瓷以其独特的审美高度传承千年,直至今日仍散发无穷魅力。

    2023年02期 v.38;No.154 13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 晚晴时期瓷业发展简述

    查辅元;

    近代景德镇陶瓷史在艰辛的历程中前行,举步维艰。虽然时局艰难,但景德镇陶瓷业依旧顽强的生存下来了,在历史的风雨中跋涉前行,整个近代陶瓷发展史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形式,无论是器形、表现形式、作品风格等等都有着一个长足进步。

    2023年02期 v.38;No.154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 “中华民国”时期瓷业历程

    裴霞敏;

    近代“中华民国”时期,连年战争时局动荡不安,尽管连年战乱,但也依旧有一批有识之士在努力力求改变和革新,他们不断壮大发展中,也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就。从工艺技术角度而言,“中华民国”瓷器从胎、釉、颜料和烧造技术都发展的很好。从艺术角度上来看,文人画派用瓷代纸,将传统瓷与现代瓷区分开,也挽救了晚清瓷。从教育角度来看,“中华民国”先后成立了陶瓷职业学校,这一壮举一举打破了父传子,师传徒,为景德镇乃至中国陶瓷界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可以这样说“中华民国”时期在我国陶瓷史上起到了一个里程碑的作用。

    2023年02期 v.38;No.154 14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 论陶瓷新活力

    范小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景德镇瓷业生产同时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艺术瓷,经过前辈们30多年的努力发展,直到1980年改革开放前夕,景德镇陶瓷业也逐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原料开采、制瓷机械、耐火材料、石膏模种、匣钵烧制、化工用瓷、窑炉搭建、销售供应、设计科研以及陶瓷教学等比较完整的陶瓷工业体系。能够大量的生产出各类的日用瓷、陈设用瓷、礼品瓷、建筑用瓷,卫浴用瓷、特种瓷和各种耐热、耐酸瓷等。景德镇也逐步成为全国主要的生产瓷区和陶瓷出口基地。

    2023年02期 v.38;No.154 14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名师风范

  • 陶瓷艺术创作杂谈

    章朝辉;

    <正>一个人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受时代性,社会性、等综合因素形成的,陶瓷艺术发展至今天,在不断地受到各种艺术门类的影响形成了更加广泛的艺术形式,有坚守传统,也有在传统基础上改良的,有挪移西方后现代的,有中西结合的等等,汇聚成了多姿多彩的审美方式,艺术贵在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变,孔子的《大学》里“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体现出了做学问“求新”之理。创新是追求个体思想自由表达的体现,但是他又受到自身传统文化影响,和不同民族地域文化影响,这涉及不同民族文明发展状况,对艺术产生巨大深刻的影响,

    2023年02期 v.38;No.154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9K]

纸上展厅

封面与封底

  • 写在前面

    <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玩索大学问家的妙语,在击节赞叹之余,心中忽有所得:治学有此三境界。开放包容,头角峥嵘。当代的年轻人从自己独到的视角,解读传统,传承文化。

    2023年02期 v.38;No.154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8K]
  • 《陶瓷研究》投稿须知

    <正>《陶瓷研究》是由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陶瓷期刊,侧重于学术研究与应用。《陶瓷研究》创刊于1986年,原为季刊,现为双月刊。为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繁荣陶瓷文化的创新发展,凡向本刊投稿的作者,须注意以下事项:

    2023年02期 v.38;No.154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