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探索

  • 界首彩陶图像叙事研究

    王子夺;

    界首彩陶图像基于农耕文化内在逻辑与表达结构,具有图像叙事属性和叙事表征。通过对界首彩陶图像叙事文化艺术精神实质阐述,探究其产生内在依据和民间文化审美结构性语境,推动图像叙事的群体认同感关联延展。辩证思考界首彩陶当代转型的多重社会动因及精神文化生产机制重构,以图像活态移植、图像程式流变、图像资源交互为路径,由此不断带来图像“活化”传承过程予以文化价值增值,提升界首彩陶图像的审美话语体系。

    2023年03期 v.38;No.15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 历代茶器上的梅花纹饰赏析

    李靓;

    茶器上的梅花纹饰由来已久,并且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特点,本文列举梳理了各个时期茶器上典型的梅花纹样式,并结合时代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以期为现代茶器装饰审美提供借鉴。

    2023年03期 v.38;No.155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 18世纪上半叶中德瓷器交流——以景德镇与梅森瓷器装饰为例

    张婷;

    中国和德国瓷器在18世纪上半叶存在较为密切的交流,本文探究了景德镇瓷器在这一时期风靡德国的原因,并通过馆藏实物的比较发现,德国梅森瓷器对景德镇瓷器的模仿体现在纹饰、题材、造型及制瓷配方上。本文结合文献资料进一步分析了梅森瓷器对景德镇瓷器模仿的背后呈现的是一种不存在文化差异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景象,是德国人对于当时中国思想道德的文化认同。这种异域形象中所蕴含的可利用的文化启蒙价值应该被人们所重视。

    2023年03期 v.38;No.155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 外来工艺对景德镇彩瓷艺术发展的影响

    邹晓雯;

    景德镇窑能够成为集天下之大成的窑口离不开兼容并蓄的气度。景德镇陶瓷艺术从唐宋的素色之美发展至如今的色彩斑斓,并不是封闭地自我更新。青花、五彩、珐琅彩、粉彩、新彩等陶瓷彩绘装饰工艺形式的形成和发展,无不与输入的工艺和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景德镇彩瓷工艺每一次在艺术风格上的创新和转变,不仅是自我扬弃地传承和发展的结果,也是外来工艺输入后落地生根的产物。

    2023年03期 v.38;No.155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 融媒体背景下景德镇陶瓷产品直播营销现状及问题研究

    王爱红;文雪;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结合案例分析等方法,以融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以景德镇陶瓷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景德镇陶瓷产品直播营销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景德镇陶瓷产品直播营销过程中直播人员的身份符号问题、直播场域的情境构建问题、直播效果的文化传播问题,最终提出景德镇陶瓷产品直播营销可以遵循身份符号构建原则、场域情感认同原则、文化本源性原则进一步完善景德镇陶瓷产品直播营销系统。

    2023年03期 v.38;No.155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封二与封三

  • 封面作品《祥龙纳瑞》

    刘少平;

    <正>创作思想“祥龙纳瑞”瓷雕是作者根据民间典故“魚化成龙,独占鳌头”生肖文化元素以象征拼博进取的民族精神而象形设计创作,寓意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奋图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国家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人民安居乐业。2024农历甲辰龙年,愿祥龙纳瑞给人们带来幸福吉祥,阖家安康。制作工艺“祥龙纳瑞”瓷雕采取景德镇传统制瓷技法,施以景德镇特有的高温窑变铜红釉经七二道工艺反复试制最终成器,优级品仅为70%,是诸多龙雕作品中难得的艺术珍品。

    2023年03期 v.38;No.155 2+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历史与考古

  • 瓯窑褐彩研究

    柳一凡;

    褐彩作为瓯窑最独特的纹饰之一,一直受到学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学界目前对于瓯窑褐彩的分类仍沿用90年代学者对褐彩的概述,而忽视了对瓯窑褐彩的宏观分类以及褐彩发展的连续性与继承性。本文将对瓯窑褐彩工艺进行归类梳理,尝试考察每个时期瓯窑褐彩纹饰中所存在的联系,进而探讨其背后可能被忽略的时代信息。

    2023年03期 v.38;No.155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 宋代陶瓷魂瓶的文化体征和美学内涵

    李瑞生;

    死后去往何处,是一个长期而又混沌的概念,它成为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终极关怀问题。“魂瓶”在历史的不断追问和想象中产生并逐渐生长壮大。宋瓷是一座历史高峰,宋代陶瓷魂瓶的大量出土可以证实其不仅仅在数量上达到历史的高峰,在艺术文化价值上更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制高点。而什么样的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这座高峰?宋代陶瓷魂瓶具体体现了什么样的美学内涵?另外,魂瓶单单是为死者下葬之用吗?本文基于宋代大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对宋魂瓶的文化体征和美学内涵加以探讨,以期学术界批评。

    2023年03期 v.38;No.155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 “洗”形与色——瓷洗发展略议

    张清文;袁宏磊;

    瓷洗源自于青铜洗,最初功能同青铜洗相似,都为弃水之器,但是瓷洗在演变过程中,其形式、功能、色彩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约在晚唐开始发展为文房用具。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工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制造了丰富多彩的瓷洗器形和品种。除常规的洗形外,明清时期还流行各种仿生洗,以仿植物为主。

    2023年03期 v.38;No.155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 框格之间——清康熙五彩瓷上的开光形式设计探微

    赵琪琪;

    “尺幅窗,无心画”,瓷器上的“开光”装饰借用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开窗”的艺术手法,透过形式万千的框格,于瓷器表面构造出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有心图画”。清康熙时期五彩瓷上开光的形式种类更为多样,进入了鼎盛阶段。本文从分析“开光”与“开窗”二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联系出发,着重探究清康熙五彩瓷上开光形式的设计变化,从轮廓形式特征和布局设计手法两个方面加以论述,进而引发关于清康熙五彩瓷上的开光如何上演时空维度的关注。

    2023年03期 v.38;No.155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1K]
  • 南宋越窑低岭头类型青瓷的材料和艺术审美研究

    傅菲菲;

    随着越窑考古工作的深入,特别是窑址的调查、发掘工作持续推进,南宋越窑的面貌得以清晰呈现,其产品除传统越窑青瓷以外,还有一种与北宋晚期的汝窑御用瓷器相似的乳浊釉青瓷,称为“低岭头类型”,本文通过文献查阅、遗址调查发掘报告解读的方式,结合釉药学研究、两宋审美探究,试说明浙江原生材料是烧造乳浊釉青瓷的基础条件及宋室审美决定南宋青瓷的发展及高度。

    2023年03期 v.38;No.155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传承与创新

  • 陶瓷艺术与当代艺术审美语言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

    马加暖;董艳;

    陶瓷艺术是一种将工艺技术和美学观念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分析陶瓷艺术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现状以及传统陶瓷艺术与当代陶瓷艺术的审美特征,梳理陶瓷艺术的状况及市场诉求,从而探究针对陶瓷艺术在当代审美语言中发展的新模式。将陶瓷艺术与当代艺术审美语言相结合,可以为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创新思路。通过探索当代陶瓷艺术审美语言的表达及当代艺术观念对陶瓷艺术的影响,提出陶瓷艺术与当代艺术审美语言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陶瓷艺术的发展。

    2023年03期 v.38;No.155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 现代柴窑陶艺工艺与艺术特色探析

    虞玲俐;

    柴窑是以木材为燃料的陶瓷窑炉,为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引入了现代柴窑,并烧造出与传统陶瓷艺术大不相同的现代柴窑陶艺。现代柴窑陶艺在泥料选择、成型工艺、窑变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工艺特色,并具有浑厚拙朴的造型、自然天成的装饰、民族化的艺术思想等鲜明的艺术特色。

    2023年03期 v.38;No.155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 当代柴窑青花花鸟瓷画的特色与价值

    李可荣;

    柴窑青花花鸟瓷画艺术产生于唐代,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历史,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才逐渐少,近年来又得到一定的复兴。本文以当代柴窑青花花鸟瓷画为研究对象,通过与传统柴窑青花花鸟瓷画的比较,探索当代柴窑青花花鸟瓷画的特色与价值。当代柴窑青花花鸟瓷画在工艺与艺术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并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文化价值、工艺价值、思想价值和经济价值。

    2023年03期 v.38;No.155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景德镇柴窑青花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创新

    曹兴;

    景德镇柴窑青花艺术自元代开始兴起,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景德镇柴窑青花艺术在当代得到传承延续并创新发展。当代景德镇柴窑青花艺术需要传承传统工匠精神、制作工艺方法、艺术表现形式与审美思想等,同时,当代景德镇柴窑青花艺术还需要在创作理念、工艺技法、艺术形式与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

    2023年03期 v.38;No.155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 基于文化传承与创新下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传播

    钟春霞;李芦生;赖欣;张湘苓;刘震东;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中华文化进步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设,当代青年学子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传承人,需要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加强景德镇陶瓷文化建设。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传播途径和传播策略,从而进行有效对外传播,增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2023年03期 v.38;No.155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设计与品牌

  • 湖北民间土陶的生产性、功能性、艺术性研究——以蕲春县管窑为例

    周文涛;吕枫韵;吕艺舒;

    湖北民间窑口众多,曾大量生产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用陶,土陶产业代代相承、蓬勃发展。其产品受到不同时期社会对功能需求、审美取向、文化意识的影响,陶产品的功能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推陈出新,其艺术性也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2007年,蕲春管窑手工制陶技艺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遗产名录。本文基于对蕲春县管窑镇土陶制品的主要生产地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其传统土陶的生产性、功能性和艺术性进行研究,分析管窑传统土陶的特有的产业属性、产品功能及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2023年03期 v.38;No.155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 基于江西文化形象塑造的青花瓷文化景观作用与设计原则

    陆璇;

    青花瓷文化是江西重要的文化类型之一,历史发展悠久,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在江西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青花瓷文化景观对于江西文化形象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树立与展现江西文化形象,助力江西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美化江西城市环境和提升江西人民文化品味。基于江西文化形象塑造的青花瓷文化景观设计需要遵循地域性、可持续性、融合性等原则。

    2023年03期 v.38;No.155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 新设计对传统陶瓷设计观念的冲击研究

    奚为知;周鼎阳;李勋;

    随着经济、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快速发展,陶瓷越来越受欢迎。受新设计理念和新设计方法的影响,陶瓷厂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和技术,这会影响陶瓷生产的质量和性能。然而,陶瓷的生产并不能满足市民的基本需求。因此,文章中引出对我国主要陶瓷种类的深入回顾,正因为如此,传统陶瓷设计理念的创新力量被认为是进一步提升传统陶瓷设计创新的运用。首先,详细分析了中国陶瓷生产的主要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设计对传统陶瓷设计的影响,以提高新设计在传统陶瓷设计中的应用。陶瓷设计基本上是一种传统的设计工艺方法,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实用价值和历史价值,但在广泛传播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脱离了艺术的基本领域,成为公共对象。这一过程虽然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传统陶瓷创作的使用价值,但也确实意味着陶瓷本身正在削弱其艺术价值。同时,当今社会新的设计理念的出现,对传统的陶瓷设计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研究新的设计理念成为陶瓷设计的共同发展趋势。

    2023年03期 v.38;No.155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文化自信视域下文创产品的设计趋势——以北京冬奥会文创产品为例

    高东煜;

    文化自信蕴含了中华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包含了中国人集体无意识的情感连接、精神认同与价值观念。本文以冬奥会文化创意产品为例,分析其设计元素提炼与审美法则:立体化形态的比拟与呈现、平面化语言的捕捉和阐述、功能化价值的承载和契合、内涵化意境的体验和感悟,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物感、理性、共情之美,总结出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文创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致力于增强产品用户的文化属性体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从而全面提升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2023年03期 v.38;No.155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 浅析后疫情环境下社交空间中的产品发展趋势

    黄胤;

    因疫情的发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产生了变化,人们的社交方式随之发生了变化,文章以后疫情时代社交空间的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疫情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从设计角度出发,分析后疫情的时代特征和人们社交距离和社交空间的变化,探讨因疫情产生的距离变化对产品的影响,以及产品对空间的影响,以此来推断后疫情时代下社交空间中产品的发展方向。

    2023年03期 v.38;No.155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 荷花纹饰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赵婷;

    本文以荷花纹饰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设计与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荷花纹饰的形态特征、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以及设计思路与实践案例的分析,探讨了荷花纹饰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同时,本文分析了影响荷花纹饰在现代陶瓷装饰中应用的因素,包括市场需求、消费者喜好、制作工艺、技术要求、艺术创新和设计创意等方面因素。最后,本文总结了荷花纹饰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设计原则,并提出了应用建议和推广策略。

    2023年03期 v.38;No.155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 数字赋能钦州坭兴陶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探索

    梁雁冰;韦书绮;

    数字赋能是通过数字产业化引领相关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广西钦州坭兴陶历史悠久,历经多年发展,已形成一定产业规模。且由于产品特色鲜明,质地优良,颇受消费者喜爱。但与其他“四大名陶”相比,还存在一些短板需要补齐。本文将基于数字赋能的基本理念,对广西钦州坭兴陶产业提出利用VR等新技术进行数字化赋能、完善数字化产业链建设及基于数字化技术实现多文化融合等优化建议,为钦州坭兴陶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2023年03期 v.38;No.155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工艺与材料

  • 外加石灰石对龙泉窑梅子青釉性状影响之研究

    刘干平;史德;谈梅英;李刘旒;

    以龙泉窑梅子青釉为基础,逐步外加石灰石配制7种釉,分别施于龙泉窑白胎和铁胎上进行氧化气氛和还原烧制实验,以观察釉的成熟度、玻化程度、平滑度、光泽度、透明度、气泡、裂纹、呈色、晶体分布等性状变化情况并结合相图,推论出外加氧化钙对釉的始熔温度、成熟温度、高温粘度、热膨胀系数、析晶等性能的影响规律。

    2023年03期 v.38;No.155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1K]
  • 高档日用细瓷研究

    董新亮;

    本实验采用八种常见高纯度原料,改变锂瓷石、石英、龙岩高岭土、钾长石、滑石、氧化铝的加入量以及不同工艺要求在不同烧成气氛下对坯体白度、断裂模数以及透明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配方组成为(wt%):锂瓷石35.0%,石英24.0%,龙岩高岭土28.0%,钾长石7.0%,滑石1.5%,氧化铝2.0%,膨润土2.0%,腐殖酸钠0.5%。(换算成百分比)在温度为1310℃的还原焰气氛下烧成坯体的效果最佳。

    2023年03期 v.38;No.155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4K]

青年学者

  • (1949-2019)当代中国陶瓷艺术的绘画性探析——以景德镇为例

    詹伟;

    本文研究的指向是从新中国成立至新时代发展时期的陶瓷艺术变迁与审美倾向的演变,景德镇陶瓷艺术作为中国陶瓷史上最为璀璨的部分,其装饰变革对当下陶瓷艺术走向产生着重要影响,景德镇因其独特的地域性和人文特色,在彩绘的发展历程中促使着装饰逐渐向绘画延伸,正如清末浅绛彩瓷绘从陶瓷装饰的束缚中崭露风采,象征着陶瓷装饰性与绘画性并存,并独立衍生出陶瓷绘画这一新的艺术形式。文章尝试从陶瓷装饰性的变化、重建及跨越到独立绘画性这一独特的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归纳,梳理其存在的价值与理念。

    2023年03期 v.38;No.155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 新中国景德镇青花绘画的发展

    丁传国;梁巍瀚;

    新中国青花绘画是陶瓷绘画的重要内容之一,青花绘画创作者从多元身份通过政府改造成为有着明确单位属性的单一身份,再到改革开放之后从单一身份走向多元,伴随着青花绘画创作者的身份变化,青花绘画在表现技法上不断发展,从传统分水到与水墨画的结合,从绘画到剔刻,再到各种肌理的制作,营造出风格多样的青花绘画面貌,使青花绘画成为重要的陶瓷绘画形式之一。

    2023年03期 v.38;No.155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 泰国“宾乍隆”陶瓷图案中信仰文化解读

    张超;

    “宾乍隆”陶瓷是泰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图案通常与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有关。文章解释了不同图案的意义,包括象征着佛教神灵的形象、宗教故事中的神话角色、吉祥物和传统民俗文化中的图案。通过解读这些图案,文章展现了泰国人民深厚的信仰文化和传统文化,以及这些文化在泰国艺术和手工艺品中的重要地位。

    2023年03期 v.38;No.155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 传播学视阈下传统文化产品的直播营销分析研究——以景德镇陶瓷为例

    文雪;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以传播学为研究理论基础,以传统文化产品的直播营销为研究对象,探析传播学视域下,直播营销模式的传播要素,由此总结出:具有传统文化价值的产品在进行现代电子营销时,应注意专业人才池的培养、文化场景的搭建以及文化传播核心等等。

    2023年03期 v.38;No.155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 从当代水墨视角探索当代陶瓷绘画

    李垚;

    时代与科技的进步为中国画与陶瓷绘画带来了颜料技术上的突破,随之而来的是技法上的创新,艺术风格的多样。西方美术进入中国后,使中国水墨画进行了两次转型:“五四”以来的第一次写实主义的转型与20世纪80年代新思潮的第二次观念性的转型,经过一个世纪的变革,中国水墨绘画呈现多元化发展,为中国绘画艺术添加了新鲜血液。自古以来中国水墨画对陶瓷绘画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水墨的变革也是陶瓷绘画的变革,二者紧密相连。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世界文化得到更好的交流,艺术家们在创作寻求国际化的同时,也不失艺术创作内在民族精神。

    2023年03期 v.38;No.155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陶艺与教学

  • 陶艺校本课程中“苏州园林”教学的实施策略分析

    洪梅;

    现代化教学中,格外重视学生文化素养提升,而传统文化作为对学生文化素养培养有利的知识内容,在校本课程中加入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既可以丰富校本课程教学内容,也可以提升校本课程教育有效性。其中苏州园林与陶艺都与我国传统文化有关,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陶艺校本课程设计,让学生对苏州园林进行研究,以此丰富学生文化素养与内涵。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陶艺校本课程中“苏州园林”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研究。

    2023年03期 v.38;No.155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 陶瓷品牌战略中的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朱峻熹;单冠中;

    当今中国陶瓷企业正面临着品牌化转型的重要阶段,品牌间的竞争集中体现为人才竞争,承担着日用陶瓷设计人才培养的陶瓷设计专业应当与时俱进,在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需要考虑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增加市场调研与校企合作项目,让设计专业学生及时了解当下企业与市场所需,树立品牌意识。同时,陶瓷设计师应具备跨界能力与创新思维,以文化创新助力当代中国陶瓷品牌战略发展。

    2023年03期 v.38;No.155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创作与评论

  • 浅析中国传统陶瓷器皿中的“植物象生造物”

    林松;任俏俏;金爱英;朱涵宇;

    中国古代陶瓷器皿造型中有大量的象生造型,其中植物作为自然界最常见的事物,一直是古代工匠们模仿的对象。本文旨在通过追溯并归纳总结中国传统陶瓷器皿中所体现的“植物象生造物”思维,探究植物形态背后表达的文化内涵,探索新时代语境下的植物仿生陶瓷器皿设计的发展趋向,以期达到探索陶瓷器皿设计创新方法以及提出器皿设计的新的审美范式。

    2023年03期 v.38;No.155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 油画入瓷对瓷器绘画发展趋势的影响

    周乐斯;刘绍奇;

    油画大多要求写实,栩栩如生,而把写实的油画风格融入瓷器则发源于清朝雍正年间,兴起于清末。到当代,写实的瓷器油画更是出现了很大的突破,在技法,情感和材料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在,手绘陶瓷画的发展也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探究其未来发展趋势,对油画入瓷的技术发展有其重要作用。

    2023年03期 v.38;No.155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 浅谈明代青花山水纹饰的艺术特征

    张钰涵;陈亚纺;

    明代青花山水纹饰是中国陶瓷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纹饰之一,本文从明代青花山水纹饰艺术特征进行研究探索,分析了不同时期青花山水纹饰的艺术特征。根据其艺术特征的不同、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审美意识的变化以及青花山水纹饰的不断发展。研究各个时期青花山水纹饰在装饰风格、构图模式和画面效果的发展,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青花山水纹饰所蕴含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将进一步对明代青花山水纹装饰的研究提供宝贵丰富的资料,并能够为现代青花陶瓷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启迪。

    2023年03期 v.38;No.155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形质神用——现代陶艺的创意表达

    陈赛杰;

    现代陶艺在中国起步稍晚,但却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它融合着众多学科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态,但“各殊而体一”,形与神不可分离,本文将从“形”与“神”两个方面来阐述现代陶艺的精神内涵。

    2023年03期 v.38;No.155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 青花佛教人物瓷画研究

    付晓璐;王超;

    青花佛教人物瓷画兴起于明代并绵延发展至今,在各个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特点。青花佛教人物瓷画在轮廓线描、块面装饰等方面采取丰富多样的表现技法,并注重于整体与细节的结合,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水平。青花佛教人物瓷画具有民族性、世俗性、时代性等鲜明的艺术特征。

    2023年03期 v.38;No.155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 谈国画山水技法在釉上彩瓷画中的运用

    彭想生;

    国画山水技法自明末开始即对釉上彩瓷画产生影响。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国画山水技法在釉上彩瓷画中的运用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国画山水技法在釉上彩瓷画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线描技法、用色技法和构图技法三方面。国画山水技法在釉上彩瓷画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包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釉上彩瓷画艺术发展等。

    2023年03期 v.38;No.155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 论宋元山水画在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吴永先;

    宋元山水画是我国山水画艺术发展的高峰,从北宋、南宋至元代,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自古以来,宋元山水画即在我国陶瓷艺术创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各个时期形成不同的特色。宋元山水画在当代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笔法、色彩、构图、意境等方面。

    2023年03期 v.38;No.155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 浅析青花装饰工艺的演变对当代陶瓷设计的影响

    周鼎阳;奚为知;崔晓梅;

    青花装饰艺术历史悠久。经历史研究和出土实物可发现青花装饰从唐代开始,元代后期逐步形成,明代进入繁华时期,清代雍正时期渐弱。青花装饰工艺经过千年的发展,使陶瓷艺术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各时代中国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材料工艺提升,艺术审美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些均对青花装饰艺术风格有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在不同时期的文化生活环境中青花装饰艺术风格的出现、发展到形成独特风格的影响条件和传承创新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并总结青花装饰艺术风格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来发现其对当代陶瓷设计的影响。

    2023年03期 v.38;No.155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浅析周国生粉彩《梦》系列白玉兰作品的艺术特色

    周国生;

    景德镇传统粉彩有着300余年的历史,受舶来工艺珐琅彩和本土古彩的影响,陶瓷上的粉彩工艺自清代康熙晚期创烧以来,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与面貌。笔者将通过画面、工艺、立意等几个方面综合阐述周国生粉彩《梦》系列白玉兰作品的艺术特色。

    2023年03期 v.38;No.155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 物质的转换在陶艺创作中的运用——谈陶艺作品《吞噬》

    张小龙;

    现代陶瓷艺术是当代艺术的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具有独特的陶瓷材料语言。该次创作以物质形态的转换为重点研究内容,借助钢筋、石头、漆器的物质形态并转换成陶瓷材料语言,营造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冲突的氛围,来表达对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希望能引起人们对现代社会矛盾的关注。同时,通过对多物质形态转换的研究,来探索陶瓷艺术在现代设计语境下的表达形式。

    2023年03期 v.38;No.155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 探析景德镇彩瓷艺术中浅绛彩特点

    程新华;

    景德镇自元青花创烧之后开始进入彩瓷时代,在此之前景德镇主要以素色青白瓷为主。继元青花后景德镇陆续出现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瓷和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新彩等釉上彩瓷。浅绛彩属于釉上彩瓷的一种,是晚清时期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新彩瓷,即将传统中国画的浅匠和彩种技法结合,以浓淡相间到黑色上彩,再以淡赭色料在瓷台上绘出纹饰,最后低温烧制成的釉上彩瓷。以山水、人物、羽翎等题材入画。

    2023年03期 v.38;No.155 13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明末清初转换期的青花瓷特点——以崇祯青花为例

    高路;

    本文以崇祯时期青花瓷为例来论述明清转换时期青花瓷的特点,转换时期也就是朝代更替的交接期间,处于转换时期的青花瓷都有和正常朝代时期的青花瓷特点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是选取明崇祯时期青花瓷器的种类、器型、以及装饰纹样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明末清初转换时期青花瓷的特点。

    2023年03期 v.38;No.155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 探析景德镇青白瓷之精品影青雕刻瓷

    刘丹;

    本文为以两宋时期的青白瓷为线索,来探析景德镇青白瓷中之精品影青雕刻瓷。青白瓷出现在两宋时期,宋代非常流行的青白瓷,被称之为假玉器,青白瓷白中显青,釉色好似蜻蜓碧水般纯净,胎体洁白而细腻,刻花处肌釉更显青绿,浅处则过于泛白,凝动又自然,它的釉面莹润质感如玉,青白瓷大多胎体轻薄装饰。以刻花为主,对着光线可见清影,阳光微微透过釉面暗雕花纹若隐若现,如此也有了“影青”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影青瓷的前身是宋代六大瓷器之一的青白瓷,雕刻是影青瓷装饰的主要手法,本文就影青瓷工艺技法的特点和当代影青雕刻瓷的广泛运用进行研究。

    2023年03期 v.38;No.155 14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 探析宋元龙泉青瓷工艺特点

    余丽萍;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时间最长、窑厂分布最广、产量最大的窑系,在1700余年的传统技艺传承过程中,龙泉青瓷形成了独特的烧制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有70多道工序,在把瓷土粉碎、淘洗、陈土、炼泥,然后拉坯成型、修坯、装饰、施釉、装窑、烧制等多道工序制成。在不同时期龙泉青瓷的工艺特点也截然不同,本文试从宋元对龙泉青瓷进行分析。

    2023年03期 v.38;No.155 14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明宣德青花瓷特点研究

    何鸿佳;

    青花瓷自唐代出现到元代,发展至明宣德时期,已经到达了巅峰,自青花瓷诞生后就靠其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深受喜爱和推崇。在宣德年间,景德镇窑口处于极盛时期,青花瓷无论在选料、制胎、上釉、绘画、提款方面无一不精益求精,与历代烧制的青花相比,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之作,明代宣德瓷因其胎质细腻纯净,釉色晶莹艳丽,纹饰多姿多彩而闻名于世。宣德青花瓷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

    2023年03期 v.38;No.155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纸上展厅

封面与封底

  • 写在前面

    <正>《大学》的第三章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是商汤王刻在洗澡用具的箴言。大意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比喻从勤于自省和不断革新进取。《陶瓷研究》多年以来收录各个陶瓷产区的陶瓷文艺理论、历史考古、陶瓷工艺材料等相关文章,各地区的作者、读者、陶艺家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本期以“陶瓷日日新”为主题,以学术交流,促进创新发展!本期“理论与探索”栏目中收录了王子夺的《界首彩陶图像叙事研究》一文,文中通过对界首彩陶图像叙事的解析,探究其内涵,了解其人文价值。辩证地思考了界首彩陶当代转型的多重社会动因及精神文化生产机制,由此不断地带来图像“活化”传承界首彩陶图像的文化价值的同时并拓宽其审美话语体系。在“历史与考古”栏目中收录了柳一凡的《瓯窑褐彩研究》,瓯窑始烧于东汉,

    2023年03期 v.38;No.155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 《陶瓷研究》投稿须知

    <正>《陶瓷研究》是由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陶瓷期刊,侧重于学术研究与应用。《陶瓷研究》创刊于1986年,原为季刊,现为双月刊。为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繁荣陶瓷文化的创新发展,凡向本刊投稿的作者,须注意以下事项:1、征稿范围

    2023年03期 v.38;No.155 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