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探索

  • 景德镇文化兴市路径研究

    丁传国;

    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条件,这些文化资源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景德镇文化兴市路径研究的提出就是基于这种丰厚的文化资源。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出了文化兴市的三条路径,基于互联网的数字路径,以资源为本的实体路径和时代背景下的机遇路径。这三条路径的提出有着内在的发展逻辑及互存关系,对于景德镇的文化兴市发展的路径提供了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2021年04期 v.36;No.144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 从术语库到语料库——陶瓷术语“三彩”的译名研究

    陈蓉;

    从唐三彩、辽三彩、宋三彩到素三彩,或到三彩壁画,三彩艺术至今仍在艺术世界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光彩。但在现今国内使用率较高的几个汉英对照术语库中,"三彩"一词的译法各有不同。使用"从术语库到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首先调查国内三个常用汉英对照术语库中的译法,而后以各种译法在英语世界的流通度为主要衡量标准,将各译法放至英语国家常用语料库中检索分析,探讨出中国陶瓷术语的标准化原则,或为其他同类术语英译提供思路。

    2021年04期 v.36;No.144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 浅析葡萄牙瓷砖画与中国青花瓷的发展过程

    郭佳宜;

    近几年,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葡两国的交往日益密切。两国的多元交流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领域,也突出体现在文化方面。众所周知,青花瓷是中国的文化名片,在中国文化的传播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葡式瓷砖也是其文化传承的独特代表。截止目前,仍少有人对中葡两国的瓷器艺术及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因此,本文以葡萄牙瓷砖和中国青花瓷的历史起源与发展过程为例,探究其发展状况,以加强中葡两国文化共鸣,促进跨文化交流。

    2021年04期 v.36;No.144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论景德镇柴窑嬗变及发展现状

    余敏;官泽华;

    柴窑,是一种以木柴为燃料的陶瓷烧成工艺,在电窑和气窑占据了大半个烧成工艺的今天,现代柴窑工艺像是一股清流,有着古拙和淳朴之美,它是在传统柴烧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本文通过对景德镇柴窑的研究,从工艺之美、装饰之美等多角度分析现代柴窑工艺自身优势,它不仅丰富了陶瓷艺术语言,还有利于实现传统烧制工艺的传承和把传统工艺和现代审美完美结合的现实意义。

    2021年04期 v.36;No.144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9K]
  • 基于禅宗美学的宋代陶瓷茶器研究

    王忠;郭豪;

    宋代堪称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瓷业空前繁荣,因饮茶之风盛行使得陶瓷茶器的发展也达到了相当了得高度。受佛教文化影响所诞生的禅宗美学思想在宋朝时期几乎渗透到了陶瓷发展的各个方面,禅宗美学的意境与韵味流转其中,反映出宋代茶器高古超脱、淳朴天然之美,同时还表现出它自身的一种含蓄空灵之境。本文以茶文化及禅宗美学的融合为基础,借用茶禅文化在陶瓷茶器中的运用及发展,以此探究宋代陶瓷茶器与禅宗美学是怎样融合与体现的。

    2021年04期 v.36;No.144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封二与封三

  • 封面作品《一船红中国》

    刘少平;

    <正>创作思想指导:2021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值得庆祝的重要年份。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是我们党的根脉,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跨世纪的航程,中国共产党引领革命航船劈波斩浪、开辟新天地,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2005年6月21日,

    2021年04期 v.36;No.144 2+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 封面作品《一船红中国》作者简介

    <正>刘少平,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原所长,现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江西省陶瓷行业协会理事长、研究员、教授级工艺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终评专家。

    2021年04期 v.36;No.144 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历史与考古

  • 古代广告特殊媒介:磁州窑四系瓶

    戴佳乐;

    在中国古代广告传播史的研究中,古代广告媒介常见的有招牌、幌子、楹联等。但也有很多特殊的媒介推动了广告的发展,如宋元时磁州窑四系瓶。本文将根据磁州窑与广告的联系,从借助四系瓶宣传商家、主人姓氏、酒名三个方面对古代磁州窑四系瓶作为特殊的广告媒介这一论题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展示出我国古代部分广告媒介的发展面貌。

    2021年04期 v.36;No.144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 李嵩的“界画”渊源及其艺术特征

    罗雪;

    界画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门类,在历代绘画当中一直不受重视。但绘画发展到五代、宋朝,界画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改变,界画由一开始的不被重视而慢慢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界画"一词在书中被提及。同时,宋朝经济繁荣,也推动了建筑业的发展,促进了界画艺术的繁盛。其中南宋的李嵩作为一位宫廷画家,为界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本文通过对宋朝的历史背景介绍和对李嵩作品的分析整理,让读者对李嵩的"界画"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2021年04期 v.36;No.144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9K]
  • 探析外销瓷的艺术美

    郑泓敏;

    外销瓷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中外贸易的产物,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是物化的精神产品,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与西方审美文化结合的产物。

    2021年04期 v.36;No.144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9K]
  • 云纹的发展过程及其在元代陶瓷装饰中的运用

    晏羽西;

    云纹作为装饰纹样从古代开始就已经开始使用,具有悠久历史。经过几千年时光的流逝,其形态和使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本文主要研究云纹的发展过程及其在元代陶瓷中的特殊运用,探索其发展脉络,为云纹在现代创作上提供线索支持。

    2021年04期 v.36;No.144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 试论多管瓶由明器向插花器的功能转换之原因

    江寒雪;张晓芹;

    多管瓶是一种从长江中下游开始流行起来的丧葬明器,然而在南宋,多管瓶由丧葬明器的用途开始向插花器转变。到了元以后,就专门作为陈设器插花使用。为了弄清多管瓶功能转换的原因,采用文献法展开分析,发现有三个原因导致了多管瓶功能的转换,分别是:宗教原因、多管瓶自身适于插花原因、插花观念原因。

    2021年04期 v.36;No.144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8K]

设计与品牌

  • 汉光瓷造型语言初探

    肖建辉;

    陶瓷造型设计是伴随着陶器的出现而产生,人类有天生对自然万物的模仿能力,由此而产生出对自然改造和优化的创造力,陶器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人类生活的进步。社会变迁,朝代更迭,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祖祖辈辈审美经验的积淀,在不断变革与创新中,创造出了千姿百态、形体各异、世代流传的经典造型,并不断注入多重人文精神内涵。从陶瓷造型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到秦汉陶瓷造型的雄浑,唐代造型的雍容,宋瓷的典雅,元代造型的粗犷,明代的端庄和秀逸,清代造型的严谨和精致。进入新世纪,国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了重大的变化,对于陶瓷造型从实用到精神需求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汉光陶瓷就是当代陶瓷的典型代表。

    2021年04期 v.36;No.144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 浅谈釉下五彩瓷的花鸟创作

    肖明军;

    本文结合笔者二十余年釉下五彩花鸟创作经验,介绍了釉下五彩花鸟瓷的选题、立意及创作过程。着重谈论了在创作过程中如何使得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并提出了通过吸收外来艺术不断创新发展釉下五彩瓷。

    2021年04期 v.36;No.144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 陶工档案之刘吉芬

    马卓;尧波;

    案例研究基于重庆市荣昌区安福镇垭口村的本地陶工刘吉芬师傅七十年的生活经历,作者借刘吉芬的个体命运反映出社会变迁下许多中国西南地区陶工一身技却长期处于社会边缘的状态的现状。为陶工建立档案本就是对他们的社会认同。陶工的命运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但他们身上有些一直都存在并且从未改变的东西值得被关注。本文将通过真实的刘吉芬个人经历的梳理,陶工刘吉芬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于荣昌区到七十年代争取到机会去贵州习水县制陶厂当副厂长,再到九十年代举家迁回到荣昌,六十几岁被评为非遗传承人。刘非凡的人生经历,折射出民间艺人的生命力。刘的经历也是对社会生产的贡献与制作技艺的传承延续。如何避免让民间艺人被边缘化,如何让陶工的身份回归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2021年04期 v.36;No.144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4K]
  • 基于海洋文化为向导的三亚特色陶瓷产品设计策略

    王瑞;周孟熙;

    本文以旅游市场为向导,分析当下三亚特色旅游商品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从目前陶瓷产品存在的形态多变、功能性与美融合、材质结合使用多元化等现状入手,把握产品发展中的优势,并提出以文化为导向开发创新性特色陶瓷产品的设计策略及设计方法,通过元素提取、造型设计等手段,设计出符合三亚地域的特色陶瓷产品。验证陶瓷产品作为海洋文化传播载体的可行性,为更多的地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及路径。使其成为传播海南文化、促进三亚旅游消费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2021年04期 v.36;No.144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3K]
  • 浅谈陶瓷造型与装饰的美

    李晶;冯雪迎;

    我们在创作前,往往会根据陶瓷的器型,色釉瓶的色彩,以及绘画时所须表现出来的意境,经过仔细思考和反复琢磨,然后进行创作。往往是陶瓷的造型,决定着画面的构图。本文阐述了自己在陶瓷绘画创作中的所思、所想。

    2021年04期 v.36;No.144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 湘南瑶族纹样在陶瓷首饰设计中的运用

    雷雅彦;

    在整个时代,瑶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收集智慧与汗水,并利用其先天的艺术成就创作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艺术品。瑶族图案的形式语言和古代手工艺也用于陶瓷首饰设计中,结合了陶瓷和民族艺术的热情的首饰设计不仅促进了民族文化,而且丰富了现代设计。发掘和创新是设计的生存之道,基于国家资源的沉淀和升华使陶瓷首饰设计在当前设计阶段焕然一新。本文力求了解和探索湘南瑶族图案的精神内涵,分析图案的文化含义和技术的科学性,将民族文化应用于陶瓷首饰设计中,并为它提供一个新的魅力。

    2021年04期 v.36;No.144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8K]
  • 服务设计视角下的陶瓷回收App设计研究

    周姿含;孙宇超;

    以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为时代背景,运用服务设计视角来重构陶瓷回收的服务体系。从用户视角出发分析其潜在需求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建立用户画像、系统地图以及用户旅程地图,构建出陶瓷回收APP设计原型。本文通过设计实践—"Recycling Ceramic"服务系统的设计研究,试图构建出新视角下的陶瓷回收服务系统模型,实现陶瓷回收的资源可持续化利用的产业服务体系。

    2021年04期 v.36;No.144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传承与创新

  • 宋代山水画在现代陶瓷山水画中的传承与发展

    余建明;

    中国宋代有300多年的历史,宋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题材丰富多样,其中山水画最为常见,此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山水画大家和作品。本文通过研究宋代山水画的美学特征、气韵和色彩对现代陶瓷山水画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探讨陶瓷艺术家们从宋代山水画中吸取营养,传承宋画的气韵和技法,在构图、内容等发面加以创新与发展,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优秀的现代陶瓷山水画作品。

    2021年04期 v.36;No.144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6K]
  • 论古彩瓷的传承与发展

    王仁慧;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彩釉上陶瓷装饰在不同的年代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特点,在传统艺术的传承中古彩在陶瓷装饰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在受到多元艺术的影响下,古彩装饰也发生了巨大创新变化,通过对传统古彩和现代古彩的研究与比较、对当代古彩艺术特征进行阐述和对当代古彩陶瓷艺术家的艺术理念、作品艺术风格分析,我们全面地了解了古彩在陶瓷釉上装饰中的运用。

    2021年04期 v.36;No.144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3K]
  • 现代陶艺领域贴花装饰技法的发展与突破

    韩鹿;

    贴花装饰技法,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贴花类陶瓷器,在众多陶瓷品类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般的存在。这种装饰技法自战国彩绘陶器始便已出现,在东汉原始瓷器出现后得到进一步发展,最终在唐代长沙窑、南宋龙泉窑和高丽青瓷等不同时期的各个窑厂达到发展顶峰,形成了百家齐放的盛世景象。但那之后,随着现代陶艺的逐渐兴起,以及各艺术领域向极简主义靠拢趋势的不断盛行,以凸显繁复装饰感为主的贴花技法便走向了衰落。在贴花技法陷入发展低谷的现如今,本文作者在结合三彩釉的特点尝试改良贴花技法后,对其在现代陶艺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上做出了一次崭新尝试,以期能为贴花技法走向现代化提供些许绵薄之力。

    2021年04期 v.36;No.144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工艺与材料

  • 醴陵釉下五彩的工艺技法研究

    魏楚斌;

    传统的手工技艺伴随时间的推演,随着技术与科技不断发展。湖南醴陵釉下五彩工艺深受其他传统彩瓷技术的影响,也与日本彩瓷工艺密不可分。本文尝试探究醴陵釉下五彩工艺的演变以及发展,从而证实当代醴陵釉下五彩工艺,正是技术全球化和文化大交融的结果。希望通过研究,对日后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2021年04期 v.36;No.144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 陶瓷成型方法研究

    占绍林;

    中国的陶瓷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时间,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陶瓷成型是陶瓷制造的工序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种陶瓷成型的方法,也各有优点以及缺点。陶瓷器的形状、大小、功能各有不同,因而有多种成型方法。本文就几种陶瓷成型的方法进行研究,以期对当代的陶瓷成型具有借鉴作用。

    2021年04期 v.36;No.144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 提高坭兴陶炼泥水平,做更好坭兴陶品质

    陆光杰;

    本文讲述构成坭兴陶的主要化学成分,陶土原料中各类化学成分对坭兴品质的影响作用,坭兴陶泥料炼制过程中需要注意各种事项,着重解决的问题,通过不断实践检验,积累更多的经验,炼制出更好的泥料,让坭兴陶的品质表现更佳。

    2021年04期 v.36;No.144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青年学者

  • 历史城区城市陶瓷雕塑设计定位与意义研究——基于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

    高常清;谭彬清;

    历史城区城市陶瓷雕塑设计具有鲜明特征。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开启从物质、行为、观念三个文化层面为景德镇历史城市城市陶瓷雕塑设计确立了新的定位,在世界意义、中国价值、新时代特征、景德镇特点四个方面赋予其重要意义。

    2021年04期 v.36;No.144 7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 浅谈“成长.蕾丝花”现代青花瓷板画的装饰品读和创作体现

    刘静;

    陶瓷艺术家把平面泥坯当作宣纸,用青花料绘制,结合国画的绘制方法,使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新门类,就是青花瓷板画,它的风韵之美,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源于江西景德镇的青花瓷板画,均适用于釉下彩和釉中彩,与传统国画和陶瓷彩绘不同,现代青花瓷板画在绘画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作空间。本文通过浅谈我创作的作品《成长》和《蕾丝花》,来论述现代青花瓷板画的装饰品读、创作体现以及多元化发展。现代青花瓷板画往往将作者本人的情绪和审美理念寄托在作品中,我的这两件作品就是将头脑中勾勒的形象符号转化为欣赏者能感同深受的艺术作品,这种既有瓷板画的光泽平滑,又有平面构图的创作,就是现代青花瓷板画带给人们的直观感受。

    2021年04期 v.36;No.144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 基于网络直播的陶瓷艺术发展策略研究

    高惠凡;周滋柔;

    陶瓷艺术与网络直播直播者、受众、内容、渠道、效果等方面具有充分的可行性。网络直播对于推动陶瓷艺术传播、营销、变革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陶瓷艺术界应当作品、主播、监管、形式等各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推动网络直播在陶瓷艺术领域中的发展。

    2021年04期 v.36;No.144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 景德镇陶瓷经济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考

    李庆;

    景德镇自古就是享誉世界的瓷都,景德镇的陶瓷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宋真宗更是将年号赐予景德镇。陶瓷是封建时期主要的出口产品,代表着国家的形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佛山、醴陵、潮州等产瓷区进行了巨大的改变,导致这些产瓷区的陶瓷产业不断发展,致使对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主要从自主创新的角度,研究景德镇陶瓷经济的发展。首先分析自主创新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创新需求,其次分析陶瓷产业自主创新的优势,最后结合当代景德镇陶瓷产业自主创新提出相关建议。

    2021年04期 v.36;No.144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 基于文化生态视角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传承保护

    徐冰;

    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源远流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景德镇数代人智慧的结晶,有久远历史渊源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当今,景德镇业界高度关注传统制瓷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基于文化生态视角进行深入研究,立足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特点,通过文化生态保护促进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传承、保护、发展。

    2021年04期 v.36;No.144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 雅各布·布克哈特: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出现在意大利及其负面影响

    黄迪;

    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在古典主义学派: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s)、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等人影响下,形成以美学、人类学作为观察人类历史和思想为出发点的研究方式。雅各布·布克哈特认为意大利成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和意大利的政治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记述从13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中叶这300年间,意大利的文化发展情况从多维度、多层面的进行人文关怀,复兴文艺时期的文化,意大利一度被誉为"论作为艺术品的国家"。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这是具有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的。资本主义在意大利最早萌芽,为意大利最早出现文艺复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意大利是古代罗马文化的故乡,为意大利最早产生出现文艺复兴创造了的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那么,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而不是别的国家,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出现了那些负面影响?

    2021年04期 v.36;No.144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陶艺与教学

  • 浅谈美育融入陶瓷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王誉钦;

    2020年10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必须要将学生的美育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在高等教育的艺术类专业培养中,美育一直处于学科存在但在学科设置、培养模式、教学成果方面不受重视,创新点少等问题。陶瓷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一个特殊门类,从艺术创作的材料到技法、表现形式、烧成技法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在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对艺术人才的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审美价值观等方面应该树立更高的要求。本文将对美育和陶瓷艺术教育人才的关系进行简单梳理,并对美育融入陶瓷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一些浅显的思考和建议。

    2021年04期 v.36;No.144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 江西特色文化融入陶瓷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何琦;朱辉球;

    江西物华天宝,孕育出包含红色文化、瓷文化、茶文化等中华优秀文化的江西特色文化。论文提出了江西特色文化融入陶瓷专业的"五融"人才培养路径,从教师队伍、课程体系、社团活动、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领域,着力提高人才培养实效。

    2021年04期 v.36;No.144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 艺术设计专业“三创一改”人才培养模式探微

    洪梅;

    创新、创作、创业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文章分别从师资队伍的理念创新、艺术作品社会效益化的专业创作、师生团队的创业实践以及"数智信息产教基地"教学实施平台的构建,四个角度探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21年04期 v.36;No.144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 陶艺教育进校园实践研究

    程仁发;

    近年来,国家对中小学生的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1999年,教育部决定在二十一世纪新的课程标准中将"陶艺正式列入教育内容"(教育部〖1999年213号〗),对广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景德镇是世界闻名的瓷都,又是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区,在中小学生陶艺教育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和历史优良传统,加强陶艺教育进校园实践研究,大力普及中小学生陶艺教育,建立相关技术规范。

    2021年04期 v.36;No.144 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 基于非遗制瓷技艺的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研究

    甘智远;倪娜;赵芳;

    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以加快推进高效、卓越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主要着力点,对于促进职业教育改革、非遗制瓷技艺传承、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非遗技艺的重任,成为制瓷手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再次明确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要适应相关地方经济转型的需求,为民族工艺特色产业服务,为实现职业教育融合非遗技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传承人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2021年04期 v.36;No.144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本土“非遗”文化的研究——以陶瓷传统文化为例

    裘苓;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加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发展和坚定大国"文化自信"指导思想的引领下,诸多设计类专业教学方向都以"地域传统艺术融入专业教学"为突破口进行课程的改革和融合。作为江西"非遗"文化形象的重要名片,陶瓷文化的发展和其蕴含的艺术涵养势必将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融合地域文化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丰富养料。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就本土"非遗"中,陶瓷文化融入设计课程的相关性进行挖掘和探索.力求在教学中提升艺术的传承及创新,将活态传承优秀传统"非遗"文化带进课堂,弘扬民族传统,建立文化自信。

    2021年04期 v.36;No.144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创作与评论

  • 陶瓷绘画艺术与国画艺术的联系与区别

    黄彩云;

    论述国画艺术和陶瓷绘画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共同发源、各自发展、互相交融的脉络梳理以此为基础探讨两种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手法特征、表现形式、意境追求的异同及其产生根源。最后展望陶瓷艺术与国画艺术互相借鉴、共同促进发展的光明前景。

    2021年04期 v.36;No.144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 粉彩花鸟艺术之水仙花

    乐知林;

    我国三大画科分别为山水、花鸟、人物,其中花鸟是重要的一支,花鸟画也在各种载体中体现。有宣纸、绢本、石雕、木雕、壁画、陶瓷等等,陶瓷又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部分,因为陶瓷是最接近纸绢的艺术,同样能登大雅之堂。粉彩瓷是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花鸟画与粉彩瓷工艺结合早已有之,作者主要从粉彩花鸟艺术之水仙花的艺术特点来论述。

    2021年04期 v.36;No.144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 青花山水的发展溯源

    王祖京;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品种当中的主流瓷种。其是一种利用氧化钴,作为装饰原料的一种陶瓷彩绘装饰。青花瓷经过高温烧制,最后设色发色艳丽,呈色稳定,深受大众喜爱。青花瓷自唐宋开始就开始烧制,到元明时代达到青花瓷的高峰时期,清朝时期与五彩瓷结合后形成了独特的斗彩装饰技法。直至近代青花瓷一直是陶瓷艺术家争相表现的一种陶瓷彩绘形式。本文通过分析青花山水题材的发展,研究山水题材推动青花装饰的过程和原因。

    2021年04期 v.36;No.144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 青花斗彩研究之成化斗彩婴戏纹杯

    王慧丽;

    青花斗彩创烧于明朝宣德年间,成熟于成化时期,成化期间烧制的青花斗彩的成功不言而喻,而且具有重要的陶瓷艺术价值,以及成化年间的宫廷史研究价值。青花斗彩就古代流传至今的藏品来说,当属明朝成化时期的最为经典。本文就从成化时期烧制的斗彩婴戏纹金童玉女高足杯和斗彩婴戏纹双童戏风筝杯这两件作品进行研究,主要从创作背景和纹饰寓意来简述,望能给读者和青花斗彩创作者有一定帮助。

    2021年04期 v.36;No.144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 激光陶瓷转印在陶瓷绘画创作中的运用——湘军3《山川记忆》创作谈

    钱正财;

    陶瓷绘画作为陶瓷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因其特殊的形成工艺、丰富的表现形式被诸多艺术家所青睐,在时间的长河中创造了较多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本文从新材料创新性使用的纬度,以建党100周年作为契机,在原有《千里江山图》基础上进行延展创作,运用激光陶瓷转印技术,经过打样、实验、成型等诸多工艺环节而创造出的主旋律作品,为陶瓷绘画创作提供一种材料认知途径。

    2021年04期 v.36;No.144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 当代红绿彩中“线”的应用

    刘志英;

    红绿彩最初是由宋代的加彩工艺中独立分割出来的一种釉上彩装饰。其特点就是只用红色以及绿色两种颜色装饰,故名红绿彩。这种设色明晰亮丽的装饰方式,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韵味,多以人物、花鸟以及山水题材为主。当代的红绿彩陶瓷装饰,其"线"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尝试从红绿彩中线的应用进行分析,从其线的审美特征、线的美学价值以及线对当代器物装饰的思考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对当代的红绿彩装饰起到推动作用。

    2021年04期 v.36;No.144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9K]
  • 陶瓷装饰中花鸟形象演变研究

    宋肖;

    统的陶瓷花鸟画是由唐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花鸟画的形象也会随着朝代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直至当代,陶瓷花鸟画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与当下这种多元化文化相融合,经济大发展不无关系。当代陶瓷花鸟画也悄然向抽象写意与具象写实两个方向拓展,在新的工艺与新的材料加持下,对传统的绘画构图、意境以及文化意蕴都进行了革新发展。

    2021年04期 v.36;No.144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4K]
  • 高士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当代陶瓷人物画的影响

    詹鹏;詹福祥;陈和杰;

    我们古代的众多文化当中,高士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文化正是古代文人墨客追求向往的一种精神。这种高士精神不但是华夏文敏传统的文化精髓,更加是我国国代文人墨客集中推崇的思想精神。这种精神甚至影响到了绘画艺术,以及陶瓷的视觉艺术。高士文化长期反映出了高士们的情操,高士文化也为陶瓷艺术的创作注入了新的题材。

    2021年04期 v.36;No.144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4K]
  • 当代古彩瓷的传承与前景分析

    赵玲;

    传统的古彩题材多以年画、小说版画等为主。当代的古彩陶瓷在承袭传统的前提下,吸收了很多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例如壁画、图案画、民间青花等等。艺术家通过实地的写生创作,结合当地人文风俗,创新出结合时代风格的艺术作品。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古彩对当代古彩的影响,对当代古彩发展的前景进行展望,最后帮助当代的古彩能够更好的发展与创新。

    2021年04期 v.36;No.144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5K]
  • 论釉上山水的艺术特征

    高德明;

    一副釉上彩山水画需要先立意,再决定构图,主动组织画面以及设色搭配,最后使主体突出,明确立意。而写生创作对创作釉上彩山水画具有积极的意义,无论从构思立意以及构图都很有提升。其次是釉上彩对设色的控制要搭配合理,设色韵律和谐统一。本文救釉上彩山水画的艺术特征展开研究,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对当代的釉上彩山水画起到推动作用。

    2021年04期 v.36;No.144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0K]
  • 当代高温颜色釉绘画研究——以花鸟题材为例

    黄国斌;

    高温颜色釉初烧于东汉时期,这个时期的高温颜色釉大多都装饰于器皿之上。随着时间的推演,高温颜色釉逐渐被运用于绘画当中,不再是以单色或是多色釉作为装饰。高温颜色釉绘画中,花鸟题材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高温颜色釉花鸟绘画的表现形式以及审美情趣切入,尝试研究当代高温颜色釉花鸟画的艺术特征。

    2021年04期 v.36;No.144 13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 试论当代龙泉青瓷雕刻的肌理表现

    李茂林;

    近代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生活环境逐渐变好,民众对艺术的审美情趣也在逐步发生改变。以往简单、程式化的装饰已经完全满足不了我们当代人的审美追求。现代化的陶瓷装饰以及设计思维,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的更为多元化。其中当代龙泉青瓷雕刻这一陶瓷装饰题材,在众多的陶瓷装饰门类中比较少见,但是其装饰感非常强烈,且具有很高的立体视觉效果。本文主要以当代影青雕刻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其造型表现、肌理技法的运用等。

    2021年04期 v.36;No.144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 当代陶瓷山水画的表现形式

    赵小龙;

    山水、花鸟、人物画是我国主要三大画科,山水画又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山水画可以说包含了花鸟人物等元素。山水画真正独立成科是在隋朝时期,以展子虔的《游春图》为第一幅山水画卷。随后中国山水画不断发展。从绘画角度谈,彩陶算是较早的绘画方式,早于绢布宣纸,但绘画达到巅峰还是在宣纸和绢布上,所以陶瓷绘画和国画可以说是一起发展,相互借鉴。早期出现的刻花、浮雕再发展至元朝出现彩绘青花瓷,明清的釉上彩等等都为陶瓷山水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的陶瓷山水画历经漫长的发展历程才自成为一种艺术门类,并在这个过程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审美特征,陶瓷山水画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结合各具特色。下面笔者就从当代陶瓷山水画的表现形式进行略论。

    2021年04期 v.36;No.144 14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 明朝青花瓷艺术的纹饰寓意和人文精神

    洪旭民;刘博;

    青花瓷作为景德镇四大名瓷之一,有着辉煌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的赋予,其中青花瓷自出现它的装饰纹样就非常丰富,有中原本土文化的花鸟瑞兽纹,也有西亚地区的文字纹等等。青花瓷中的纹饰往往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但其更重要的是寓意和人文精神的附加值,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纹饰装饰不同,所赋予的寓意和人文精神也不一样,本文就明朝青花瓷艺术的纹饰寓意和人文精神进行探究。

    2021年04期 v.36;No.144 14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 浅谈书法线条的非本质属性——书法的线条立体感、弹性、质感

    王浩;

    任何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属性,对于书法而言也不例外,书法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表现力,其根本在于书法线条的属性极其丰富,造就了书法内涵的丰富性。而属性又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性,对于事物本身具有深刻的认识;而非本质属性则对于事物的本质不具有决定意义,它只是本质的某个侧面的表现,故是片面的、表面的,与本质属性对立。但是非本质属性较丰富、生动,本质属性都要通过丰富生动的非本质属性表现出来。从书法线条的层面上看,其抽象性和动性为本质属性;而其立体感、弹性、质感等表现为非本质属性。正是这些不同属性的和谐统一,才造就了书法丰富多姿的表现力。本文正是通过立体感、弹性、质感等非本质属性进行探讨。

    2021年04期 v.36;No.144 14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2K]
  • 陶瓷新彩艺术体现的绘画性

    刘剑斌;

    "新彩"何时传到中国,目前尚无定论和确切的考证。但根据有关资料及对画风的研究,"洋彩"瓷至少在清末至民国初期便已在中国出现,当时主要产区是景德镇和唐山。景德镇是较早使用新彩颜料在陶瓷上作画的地区,这是因为景德镇是最早将国画入瓷的产瓷区,而新彩的颜色丰富,基本和国画颜料一样齐全,所以得到景德镇产瓷区艺术家们的青睐。新彩更能表现"绘画性"所谓"绘画性"本文指的是国画绘画性和油画绘画性,像青花也可以描绘国画,可变现其韵味,但不能表现其色泽。而新彩能达到国画和油画"绘画性"的色与韵。

    2021年04期 v.36;No.144 149-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 粉彩艺术人物题材中传神写照的重要性

    罗琴;

    人物画是我国艺术表现形式出现最早的题材,比如史前的彩陶文明中《舞蹈纹彩陶盆》,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帛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也率先成熟,已出现有名人物画家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等等。像山水与花鸟画则是在唐朝后才成熟,可见我国人物画艺术历史悠久,人物画在陶瓷艺术的出现也非常早,著名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萧何夜下追韩信》都是人物题材。陶瓷艺术可以运用不同的工艺表现,有青花、粉彩、新彩。无论是国画人物还是粉彩艺术中的人物,人物的眼神刻画都是极为重要,本文主要探究粉彩艺术人物题材中传神写照的重要性。

    2021年04期 v.36;No.144 15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 陶瓷山水画的写心论和可观可游之意境探究

    谢枧苟;

    青我国有三种材质所表现的艺术形式及其相似,就是陶瓷和宣纸以及绢本,尤其在表现国画艺术时,可以说有基本一样的效果。追其溯源,我国绘画艺术最早是出现在彩陶上,之后分为纸娟和陶瓷两支方向。我国的文人墨客对书画情有独钟,所以出现与院体画宫廷画不同的文人画,其中山水画是文人墨客乐于探索的一项,在当代也不少文人墨客在陶瓷艺术中运用山水表现,因为陶瓷山水可以表现作者自身的心态与对自然山水的感悟。陶瓷山水画家必须"神于好,精于勤,饱游沃看"才能胸有丘壑。强调陶瓷山水画家要绘"可游可居可观之境界",画出人们渴望林泉的理想境界,主要陶瓷山水画家应"所养扩充"、"所经众多","所览淳熟","所取精粹",在文化,生活,传统,技巧各方面有全面的休养。

    2021年04期 v.36;No.144 15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纸上展厅

封面与封底

  • 写在前面

    邱含;

    <正>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自1921年建党之日起,中国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我们国家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真可谓是"苦难辉煌"。中国共产党带领着我们劳苦大众,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同胞,将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成为了一个屹立于东方的强国;如今,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2021年04期 v.36;No.144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 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三十五周年陶瓷作品纪念展(三)

    <正>~~

    2021年04期 v.36;No.144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7K]
  • 《陶瓷研究》投稿须知

    <正>《陶瓷研究》是由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陶瓷期刊,侧重于学术研究与应用。《陶瓷研究》创刊于1986年,原为季刊,现为双月刊。为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繁荣陶瓷文化的创新发展,凡向本刊投稿的作者,须注意以下事项:

    2021年04期 v.36;No.144 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 下载本期数据